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高本汉说汉语两点

04/02/11。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读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书,感觉这段很有意思,是长期以来的想法:

19世纪初,人们开始对普通语言学感兴趣,想要建立各种不同的语言类型,就在这时,汉语的孤立语性质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许多人认为,汉语缺乏词形变化,缺乏派生和屈折手段,这表明它是一门非常原始的语言,它一直停留在最原始阶段,还没有造出像拉丁语、希腊语、俄语和德语等西方语言以丰富的形态系统为基础的所有那些精美的表达法。但这个观点却没能长期站稳脚跟,从其他语言中得到的经验似乎表明这种说法不对。研究了一系列外国语言之后,人们不久就对此产生了怀疑。

在非洲、澳洲和美洲,在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野蛮原始部落中,都存在一些语法特别复杂的语言。没有屈折和派生手段绝不能表明语言是原始的,而只能表明语言是进步的。人们还观察到,印欧诸语言也在向与此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失掉了屈折和派生手段。也就是说,在类型上变得和汉语越来越相似。瑞典语比德语的屈折系统简单,而德语又比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屈折系统简单。沿简化和废弃语法指示手段的方向走得最远的是英语,它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汉语的广泛应用的语言。我们曾经指出,英语早期曾有过词类之间的形态区别,而现在这种区别有许多已经开始废弃了(比如现在不说to cleanse而说to clean,又说to table a question等等)。就此而言,英语已经发展得大大地接近于像汉语这样的孤立语了。

高本汉的另一个贡献是认定汉语早期也是有屈折变化的。屈折这个词是inflection,说起来是屈折的意思,但总感觉这个翻译不能体现它的真实含义,本来是词形变化的意思,而之所以要变化,是因为这个词处于不同的地方,比如当主语要变成一个样子,当宾语要变成另一个样子,或者是因为要描写的对象是复数,所以要用的形容词也必须变成复数等等。所以我觉得它的意思应该是“屈从于句子中的其他因素而变形”这么个意思。

高老师发现的汉语屈折现象的最简单的例子是人称代词,因为他发现在西方语言中人称代词的屈折变化最顽固,定下来就基本不变。他发现古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吾”只能当主格和属格,也就是主语和“我的”这个意思,从来不作与格(一般就是间接宾语)或宾格,相反,“我”这个字只作为与格和宾格,来源是孔孟的作品。第二人称的“汝”只用于主格和属格,而“尔”只用于与格和宾格。第三人称的“他”不区分,“之”只作与格和宾格,而“其”这个字,永远只用于属格,绝对不用于其他地方。

并且高老师发现这些相关的字不光有这个语法作用,而且它们的读音在上古时是互相关联的,甚至就完全是现在我们知道的西方语言作屈折变化时的那些个样子,变变元音变变辅音那样的。所以高老师认定汉语四千年前一定也是和印欧语相似的屈折语,但是后来很快就把这些无聊的变化给取消了,甚至早在有汉字写作之前就取消了。在汉语写作的最早一千里,有些这类变化还保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如上面的人称代词,作者们还能顺利地把不同的字用在不同的格里,但再后来,就连这个也不分了。

说到这里,必须得批评一下现在网上写作滥用“其”字的作法,最惨不忍读的用法是“其的”,它本身就是属格,就带着现代汉语那个“的”的意思了,次之是主格用法“其做得很好”。我发现我还保持这个其字的准确用法,就是只用于属格:其旨远,其辞文。当然这个字后来也有一些虚词用法;但我觉得,如果用“其”的时候,不能把它替代成“它的”,就说明你用错了,像“其的”一替换就成了“它的的”。

其实我觉得汉语最明显的一个屈折变化是量词,现在还有百十个吧,它可能是现在唯一的必须根据后面一个词的意义来确定的字了。也就是说本来思维是从前向后的,但这个量词却必须先想完了后面的那个字才能确定下来,简直是典型的屈折,但好歹我们说“有一张大桌子”的时候确定完用“张”就可以了,不需要再讨论桌子是阴性还是阳性,于是“大”就要用女的大还是男的大,也不用考虑再前面的“有”应该是单数什么的了,总之还是简单多了。

04/02/11 22:48:44,由cathayan发表。目录:阅读

9条评论

拉丁文是严格地什么格配什么性配什么词尾变化,不过它已经死了。俄语里据说还是这样的,所以它的句子里的词可以到处乱放位置,因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靠本身定性表达的,而不是在剧中的位置。

Jun 于 04/03/11 05:29:47 发表. 

据说西人学汉语最害怕的其实就是语序,因为没有任何语法特征可以帮他们确定一个词的句子成分,可以帮助他们明白整个句子的含义。哪怕查字典搞明白了每个汉字,他们也还是不能确定含义,因为其中包含的是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相反,学西方语言,只要了解了语法,然后再买上一本字典,哪怕不会说不会听,读文章就不太有问题了——除了文章中的文化知识,因为判断语法结构只需要看就成了,不需要了解他们人的思维逻辑。

http://blog.cathayan.org/member/1/category/6 cathayan 于 04/03/11 07:17:02 发表. 

前一段网上有个“伤不起”系列,号称咆哮体,是学各种语言的人发牢骚,Jun老师不知看过没有,应该说还是言之有物的,中国人最怕的就是这种变化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全都是毫无意义的事啊:

法语: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094973/
德语: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114549/
俄语: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125065/
西语: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119179/
瑞典语: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126637/

http://blog.cathayan.org/member/1/category/6 cathayan 于 04/03/11 07:19:55 发表. 

哈哈哈,真好玩。从我学过几个月的西班牙语历史来看,拉丁语系虽然要背很多词形变化,但是比较有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推理到没学过的动词上。讨厌的是往往是最常用的动词(to be, to go, to take, to have)是不规律变化,得死记硬背。当时如果写出个咆哮体文章来,一定会抱怨发音太恐怖,即使写下来能明白,听在耳朵里也不懂,墨西哥的西语算是比较咬字清楚的,西班牙本土的大舌头就别想了,很抓狂。

我一直认为中文本身并不是特别难学,因为语法非常简单,一般句子的语序也很合乎逻辑(主谓宾,跟英文一样)。但是门槛比较高,因为一上来要学一千个左右的汉字,对于习惯了26-40+字母即可上手的同学们来说有点吓人。但是入门之后就简单了。这是一个思维惯例的差别。

Jun 于 04/03/11 16:32:15 发表.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里面的汝难道不是宾格吗,前一个我不是属格吗

bestword 于 04/05/11 19:04:46 发表. 

有道理,大概没有那么确切。其字也是。毕竟这种现象,即便在诗经的时代,按高本汉的说法,也只是语言遗迹了。

http://blog.cathayan.org/member/1/category/6 cathayan 于 04/05/11 20:53:52 发表. 

另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东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有个英语老师讲a/an的用法,虽说语法是说用在元音前,但实质是只有发音和谐的作用,在元音前面用a不好说不好听。其他的各种屈折变化,我觉得本质都是如此,只是为了说话时发音方便好听而已。所以才会有神奇的性数一致变化,大体可以让几个词取得押韵的效果。而汉语元音成分超大,和谐程度高,很容易押韵,这些东西也就毫无意义了。

http://blog.cathayan.org/member/1/category/6 cathayan 于 04/05/11 20:58:44 发表. 

看起来高的结论参考了胡适的成果啊

胡适的论文姊妹篇——《尔汝篇》(1917)与《吾我篇》(1917)是有着基础意义的代表性成果。这两篇文章指出,在古人笔下,“尔”与“汝”两字,“吾”与“我”两字,用法大有区别,学者不可不辨。《尔汝篇》讨论了“尔”、“汝”两字的不同用法,总结出通则五条,并以否定语意表示,概括成为三点:第一,凡用“汝”之时,“汝”字所指,定是一人,决非众数。第二,称一人虽可用“尔”,而一人以上,决不用“汝”。第三,凡“尔”作“你的”、“你们的”解时,决不可用“汝”代之。《吾我篇》讨论了“吾”、“我”用法的不同,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概括出八条通则:第一,“吾”字用于主次。第二,“吾”字用于偏次,犹今言“我的”、“我们的”也,位于名词之前,以示其所属,单数为常,复数为变。第三,“吾”字用于偏次,位于代词“所”字之前。第四,“吾”字不可用于宾次。第五,“我”字用于宾次,为外动词之止词。第六,“我”字用于宾次,为介词之司词。第七,“我”字用于偏次之时,其所指者,复数为常,单数为变。第八,“我”字有时亦用于主次,以示故为区别或故为郑重之辞。胡适在这样的研究中,自觉地参照了西方语法学的规则,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古籍中的不少具体问题

asj 于 04/10/11 13:12:17 发表. 

倒是很有可能。这个书初版于1946年,离开胡文有相当距离;但高早在1910年就到中国生活了两年,也很早就开始了汉语语音和词类的研究,也不是太好说。

http://blog.cathayan.org/member/1/category/6 cathayan 于 04/11/11 14:35:29 发表. 


这篇文章已经关闭,不能添加评论和投票
I am watching and will delete all spam.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