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04/09/20

论语七 述而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孔子说:“只是叙述而不创作,相信也喜欢古时的事,私下自比于商朝老彭。”

孔子说:“默默记住所学,学习又不厌烦,教诲人不厌倦,这些哪一条我做到了呢?”

孔子说:“道德上不修行,学问也不讲,听闻了道义又不能跟从,不好的东西也不改正,这些是我担忧的。”

孔子闲住的时候,形色和悦,体态舒展。

孔子说:“太厉害了我这老的!好长时间都没有再梦到周公了!”

孔子说:“我的志向在于大道,人生所根据的是德行,依附的是仁义,游乐的是艺术。”

孔子说:“只要拿些肉干来的,我没有不教的。”

孔子说:“不学到愤怒的地步,就不要启发他; 不到有很多话但说不好的地步,就不要发展他;举一个例子而学生不能联想到其他三个,就不再重复教。”

孔子去参加丧礼吃饭的时候,从来不会吃饱。孔子在那一天会哭,不唱歌。

孔子对顔渊说:“有人用我就去,不用我就归隐,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啦!”子路说:“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会和谁一起呢?”孔子说:“空手打猛虎,没船也要过河,并且死也不后悔的,我不会和他们一起。一定要找遇事知道害怕,善于谋划而能做成事的人一起。”

孔子说:“富贵有机会的话,就是当个拿鞭子赶车的,我也会去。如果没机会,那就做我喜欢的。”

孔子慎重的事有: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他说:“没想到这曲子能到这个地步!”

冉有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问。”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时候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义,得到仁义,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子贡出来,说:“夫子不会去。”

孔子说:“吃粗粮,喝水,枕胳膊睡觉,也乐在其中啊。不仁义得到富贵,对我也是浮云。”

孔子说:“再过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经》,可以不犯大过错了。”

孔子会讲标准语,讲《诗》《书》,还有执礼时说话,都是标准语。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事,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忘了吃饭,快乐起来忘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就要老了,就这样说。”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只是喜欢古时候的事,又勤奋学习来追求它的人罢了。”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混乱,鬼神这些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看他不好的地方就改掉。”

孔子说:“老天给我这个福分,桓魋就是想杀我又能对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会向你们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可没有。我没有哪样不同你们分享的,我就是这样的啊。”

孔子教育人有四个方面:文字,德行,忠义,诚信。

孔子说:“圣人,我见不到了。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也见不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就可以了。以无为有,将虚作盈,明明很穷却装作奢华,这样很难坚持恒常啊。”

孔子只是钓鱼,不用大网;射鸟的时候也不射正在睡觉的。

孔子说:“大概有些人不知道却去创作,我不是那样的。我听的多,选择其中好的而依从,见的多了就能识别,就求知来说也就比天生知道差一点啦。”

互乡的人很难说话,有个那里的童子来见孔子,门人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让人进步,不要让人退步,为什么要那么严肃呢?人家抱着纯洁的心来求进步,要认可他的纯洁,不要看过去。”

孔子说:“仁义离人远吗?我要仁义,这仁义就来了。”

陈国司败问:“鲁昭公知道礼制吗?”孔子说:“知道。”孔子走了后,他又对巫马期作揖,靠近他问,说:“我听说君子不拉邦结派,现在看君子也结党吗?昭公从吴国娶了夫人,因为同姓不婚,只好称夫人为吴孟子。他如果知道礼制,谁又不知道呢?”巫马期回头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是有幸啊,一旦有点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

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的好,一定会让他再唱,之后再学着应和人家。

文化,我也就和普通人一样。至于亲身躬行君子之道,我也没做到。

孔子说:“要说圣和仁,我哪里敢说呢。只是一直做不厌烦,教诲别人也不疲倦,也就可以说这两样了吧。”公西华说:“这正是各位弟子学不到的啊。”

孔子生病,子路请人祷告。孔子说:“这有根据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诔》上说:‘为你向各路神祇祈祷。’”孔子说:“老丘也祈祷好久了。”

孔子说:“奢侈,就不谦逊;太节约,就陷于固陋。与其不谦逊,不如固陋。”

孔子说:“君子内心坦荡,小人好为咎过,总是忧惧。”

孔子温和又严正,望之俨然而又不狂暴,恭顺而又安泰。

04/09/20 17:07:2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9/13/13

语言学习的难度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我学英语超过10年后,将就会读会写一点,基本开不了口,听力也很差。说起来初中高中6年,每年30上课周算,基本每天都有英语课吧,按每周10小时算,一年300小时,6年就已经1800小时。加上大学4年或5年,就算不上那么多课,大家自己用的时间应该也不会少的,如果是考托福GRE的,那就更多了。所以,我们基本上都用了3000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达到一个将就会点英语的水平,并且实际上也还是很低的水平,多数人的听说能力达不到“working proficiency”的水平。

算这个是因为老是听到有人,包括老外和附和老外的老中,都说汉语太难了,根本学不会啊;言下之意,似乎英语就容易一些。一算账就会明白,英语对于中国人也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一个英语母语的老外肯发这么多的时间在汉语上,还能学不会吗?下次如果有人再说汉语难,告诉他花3000小时在上面之后再来说。

把语言学习的难度归结到小时数上是很科学的,很有操作性的作法,是分析的结果。这本身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其他制约因素也很多,比如学习者的学习意愿,推动力,母语和目标语言的接近程度,学习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外语的经验,学习环境,学习材料,还包括老师等等。其中还有一个想达到的熟练程度是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一般来说学语言就是听说读写这4项,熟练程度按美国人的分法,分为Elementary proficiency,Limited working proficiency,General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Advanced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和Functionally native proficiency,从1到5。

一般说来,一个人只会有一个母语,完全、真正的双语环境下成长的人也会有一个优势语言,而不是两种都有母语水平,并且这种情况下他两种语言的水平会相对普通人来讲平均低一些。所以学外语没有5,能到3已经很好了。

考虑一个英语母语的、合理能力的人在一般条件下学习一门语言到3级所需要的时间,美国国务院外服局(FSI)画了一张表,总结了一下各种语言的学习难度。这张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y for English Speakers的表在网上不难找到。这个网页还进行了一些解释

英语母语者学习外语所需时间

第1类,23-24周,575-600课时
这一类基本上是西欧语言,和英语同源,类型上非常相似,包括丹,荷,西,德,意,葡,挪,瑞,罗马尼亚,还有南非那片的变种荷兰语。

第2类,44周,1100课时
这一类的语言在语言学上和文化上都同英语有相当的差别,学习时间要求明显长于第1类。包括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波斯尼亚,捷克,芬兰,希腊,希伯来,印地,匈牙利,印尼,冰岛,马其顿,蒙古,波斯,波兰,俄,斯瓦希里,泰,乌尔都,越南,老挝,缅甸,祖鲁等等。其中的芬兰语,蒙古,越南语被认为是比其他要更难一些的。

第3类,88周,2200课时,包括第2年到相应国家学习
对英语母语者来说这类语言学起来非常难,尤其是学习他们的书写系统。包括阿拉伯,汉,日,韩。

美国还有个国防语言研究所(DLI)搞了个分类,认为法意西这些罗曼语比德语还简单些,挺奇怪的,本来英语应该算是来源于日耳曼语,但看起来受拉丁派影响更深了些。

虽然这些研究说的都是英语母语为基础学习其他语言的时间,但也可以看出语言之间的接近程度。反过来看也基本上是对的,汉语日语母语的要学英语就得有2200课时,最好其中有一年在英语国家学习。上面的算法基本是每周学25小时,也就是每天上5个小时的课,只学一个东西,5小时可能已经是一个正常人的极限了。这样学两年,还有一年到完全外语环境的国家去学,有这样的条件,天朝最笨的学生也能达到General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的程度吧。

瑞典政府给长期呆着的外国人免费提供瑞典语课程,他们的基本设计是500小时,即要求所有学生在500学时内达到一般的语言流利程度,能填各种表格,能在社会上生活,还能干一般不太专业的工作。这个时间还是短了点,也就西欧人能达到吧。我看到的情况是,德国人可以在3个月(每天3学时,总共180学时)内完成这个课程,随便学学就过了,他开始和老师胡说的时候,我们都一个字听不懂,还以为他在说德语呢,但老师认为毫无压力。法国人6个月走了,360学时;再然后美国人西班牙人就要9个月再走了,和会点英语又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一块毕业,基本达到瑞典政府的预期。其他各种生性自由的人民呆上两三年或者一会来了一会又走了的都有,或者又有听说很好——在街上学的,就是不会读写的奇怪现象,足以说明语言这个东西很奇怪。

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y chart by fsi us dos

09/13/13 15:35:5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9/11/13

政治与英语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政治与英语
乔治·奥威尔 1946

George Orwell,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1946

大多数关注英语的人都会承认,现在的英语不对头,但通常又都认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的文明在腐化,因此就有人说,我们的语言也在崩溃,这根本无可避免。接下来就会说,任何同滥用语言的现象作斗争的行为都只是情绪化的崇古,像是不用电灯偏用蜡烛,不坐飞机非要坐马车一样。这些瞎话下面,是一种半自觉的信仰,也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物,而不是我们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打造出来的工具。

现在也很清楚,语言的堕落必然有其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倒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个那个作家的影响。但是影响也会成为原因,把这个原因不断地强化,造成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会不断进行下去。有的人去喝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但他喝了酒之后就会把更多的事情搞砸。这跟英语上发生的事基本一样。英语变得丑陋粗侉是因为我们想法太蠢,但粗鄙的语言又会让我们的想法更蠢。关键在于这个过程是可逆的。现代英语,特别是书面英语里面,到处都是不良习气,然后人们互相模仿让它四处扩散。只要人们愿意多花点功夫,这也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清除掉这些坏习惯,思路也会更清晰,而清晰的思路无疑是重建政治的第一步。因此,同不良语言作斗争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不只是作家的任务。过一会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希望到时我的观点会显得更清楚。现在我们来看5个英语的例子,都是现在的习惯性写法。

挑出这5段话,倒不是因为它们特别差,如果我专门去挑的话会还有更差的。我挑中它们只是因为它们正能展现我们面临的那些恶俗习惯。它们是比普通的还要差一些,但很有代表性。为了后面引述方便,我还加了编号。

1. 我不是,真的,确定它是不是对,去指称米尔顿,这人一度不是不太像个17世纪的雪莱,除去每一年都变得更为苦涩的经历,曾经没有变得对耶稣会的创建人更奇怪,这个人没有什么可以引导他去宽容。
哈罗德·拉斯基教授(论表达自由)

2.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用一组本国习语来打水漂,它们规范了那些不同寻常的词语组合,来作为忍受宽容的基础,或是为了迷惑而让人不知所措的手段。
兰斯洛特·霍格本教授(口舌之间)

3. 一方面,我们拥有自由的个性:按定义它不是神经的,因为它既没有冲突,也没有梦想。它的渴望,就像它们是透明的,因为它们就是制度许可的,处在意识的最前方;另一个制度性的模式会改变它们的数量和密度;也很难说它们是天然的不可克服的或文化意义上的危险。但在另一方面,社会纽带自身什么也不是,它只是这些自安全完整性的双向反映。回想一下有关爱的定义。这难道不是一幅小学院的完美图景吗?在这个镜厅中,哪里有个性或兄弟情谊的处身之所呢?
论政治中的心理学(纽约)

4. 所有来自绅士俱乐部的“上流人士”,和所有疯狂的法西斯头子,因为共同的对社会主义的憎恨和对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运动的野蛮恐惧而联合在一起,现在他们又开始挑衅,开始恶意煽动,宣传中世纪的毒井传说,让他们自己摧毁无产阶级组织的行为合法化,鼓动焦虑可怜的布尔乔亚们对沙文主义的热情,希望以此来对抗革命的道理并摆脱自身的危机。
共产主义宣传册

5. 如果一股新精神被注入到这个老王国当中,就必须处理痛苦又充满争议的改革,那就是BBC的教化和激励作用。羞怯在这里就意味着灵魂的腐蚀和萎缩。举个例子,不列颠之心可能还挺好,跳动强劲,但英国狮的叫声可就像是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一样在谷底了——就像鸽子那样的柔弱。一个强大的新不列颠可不能因为朗汉姆宫中那些懒蛋们的柔弱而让全世界人不断地用眼睛来中伤,或者是用耳朵,他们还无耻地假装是“标准英语”。当九点钟听到不列颠之音的时候,多少听到那些可笑的丢掉的H音,但总还是比听现在这些害羞的喵喵叫的女人们僵硬的、平坦的、拘谨的、学校范的像驴叫一样的声音要好些。
论坛报上的信

这五段中的第一段都有自己的问题,除去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粗鄙之处,它们倒有两条共同的问题。第一个是想像太苍白,第二条是不精确。那些作者要么是有想法却无力表达,或者就是随意说到别的,或者就是他根本不关心他的那些话是不是有意思或者根本是别的什么意思。这种模糊以及明显的无能就是现代英语写作最显然的特点,特别是在政论写作当中。一碰到真正的主题,具体就变得抽象,而且看起来也没人能说出点不那么烂的话(~~奥威尔也双重否定了~~):文章中真正为意义而选取的词越来越少,像预制鸡空窝那样钉到一起的词却越来越多。下面我就列一些他们写文章时习惯搞的那些躲闪把戏,包括注解和例子。

半死不活的隐喻。新发明的隐喻可以通过激发想像来帮助思考,另一面是如果一个隐喻已经死了(比如铁的决心iron resolution),它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普通词,可以正常使用,也不会损失其表达力。在这两类之间,还存在一大堆“磨损”的隐喻词汇,它们已经毫无表现力,人们只是因为不想再去创造新词汇才去用它们。比如:Ring the changes on, take up the cudgel for, toe the line, ride roughshod over,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play into the hands of, no axe to grind, grist to the mill,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on the order of the day, Achilles' heel, swan song, hotbed。这些词中有许多人们已经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比如什么是“rift”?)另外,不匹配的隐喻词还经常混用,看到这种情况你就明白,这个作者对他写的东西其实根本没有兴趣。还有一些隐喻现在已经不是它们原来表达的那个意思了,但用它的人却根本没有注意到。举个例子,toe the line(服从)有时会写成tow the line。还有个例子是the hammer and the anvil(腹背受敌),现在又经常被当作是砧子面临最糟的情况。真实场景中,砧子总是能打破锤子,从来不是别的意思:一个作者如果不认真考虑他说的话,就很难避免曲解词义。

短语替代(Operators or verbal false limbs)。这样就不用再麻烦去找合适的动词和名词,同时给句子多加几个音节还能让它看上去更对称。这类典型的短语如render inoperative, militate against, make contact with, be subjected to, give rise to, give grounds for, have the effect of, play a leading part (role) in, make itself felt, take effect, exhibit a tendency to, serve the purpose of等等。关键就是不用简单的动词。绝对不用单独的动词,比如break, stop, spoil, mend, kill,就要把一个动词变成一个短语,给一个普通的动词加上名词或形容词,比如prove, serve, form, play, render等等。另外,还要尽可能使用被动语态,不用主动语态,用名词构造而不用动名词(by examination of 代替 by examining)。通过使用-ize和de-这类变形,还可以把动词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再用点not un-这样的变形,让平庸的陈述显得有点深沉了。简单的连词和介词也要取消,都用respect to, having regard to, the fact that, by dint of, in view of, in the interests of, on the hypothesis that这些短语代替;结束的句子有个突然的变化,要用些响亮又平庸的词,像greatly to be desired, cannot be left out of account, a development to be expected in the near future, deserving of serious consideration, brought to a satisfactory conclusion,等等,等等。

做作的措辞。像这些词:phenomenon, element, individual (作名词), objective, categorical, effective, virtual, basic, primary, promote, constitute, exhibit, exploit, utilize, eliminate, liquidate,用这些词就能把一个简单的陈述打扮起来,产生一种科学客观的氛围,影响人的判断。还有些形容词,像epoch-making, epic, historic, unforgettable, triumphant, age-old, inevitable, inexorable, veritable,不过是用于美化肮脏的国际政治;还有用点老派的色彩来美化战争,典型词汇有:realm, throne, chariot, mailed fist, trident, sword, shield, buckler, banner, jackboot, clarion。还有些外语词,如cul de sac, ancien regime, deus ex machina, mutatis mutandis, status quo, gleichschaltung, weltanschauung,用了它们就显得有文化又典雅。实际上,除了i.e.,e.g.和etc.这几个词,现在英语里用的成百上千个外语词毫无必要。差劲的作者,尤其是科学、政治、社会学领域的作者,总是会受到盅惑,认为拉丁或希腊词比萨克逊词来得气派,还有上千的没必要的词,像expedite, ameliorate, predict, extraneous, deracinated, clandestine, subaqueous都在挤占盎格鲁萨克逊词的空间。*1 马克思主义者写作时常用的行话(hyena, hangman, cannibal, petty bourgeois, these gentry, lackey, flunkey, mad dog, White Guard等)大多是从俄语、德语或法语翻译来的;但通常引入新词的方法是使用拉丁语或希腊语的词根,再加个适当的词缀,需要的地方再加上大小变化。通常用这种方法造个词比苦想同样意思的英语词要容易(比如deregionalize, impermissible, extramarital, non-fragmentary等等)。结果就造成粗鄙和模糊用语的日益增多。

*1 这种现象有个有趣的实例,就是英语的花名本来很晚近都还在使用的,却慢慢被希腊名字取代了,Snapdragon 变成了 antirrhinum(金鱼草),forget-me-not 变成了 myosotis(毋忘我)之类。对这种潮流,很难找出实际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人们躲开熟词的天性,再加上那种认为希腊词更科学的感觉。


无意义的词。在一些作品中,特别是在艺术评论和文学评论里,经常会见到大段几乎毫无意义的文字 *2 。像这些词,romantic, plastic, values, human, dead, sentimental, natural, vitality,它们出现在艺术评论里,就是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指向任何对象,读者也根本不会有如此的指望。有的批评家写“某先生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生动品质”,另外一个写“某先生作品最具冲击力之处就是它的别样的死寂”,读者看了觉得也就简单的不同看法。如果用黑与白代替他们行话中用的死寂和生动,读者马上就能看出这些用法很不恰当。许多政治术语也有同样的错误。Fascism现在只表示没什么意思的东西。democracy, socialism, freedom, patriotic, realistic, justice这些词每一个都有同种不同的意思,互相之间并不能随便拼到一起。就像democracy这个词,本来它没有大家都认可的定义,现在却有一个几乎各个方面都反对的意思。我们说一个国家民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赞美:结果所有类型的政体都号称自己是民主,并且害怕一旦这个词有其他意思,他们就不能用它了。人们通常在故意说谎时用这类词。就是说用它的人其实有自己的定义,但却想让听众认为他说的是另一个东西。像这些陈述句:贝当元帅是真正的爱国者,苏维埃的出版事业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天主教反对一切迫害,说话的人都是想去骗人。其他一些有不同意思,但多少是专门用来骗人的词包括:class, totalitarian, science, progressive, reactionary, bourgeois, equality。

*2 例子: Comfort's catholicity of perception and image, strangely Whitmanesque in range, almost the exact opposite in aesthetic compulsion, continues to evoke that trembling atmospheric accumulative hinting at a cruel, an inexorably serene timelessness . . .Wrey Gardiner scores by aiming at simple bull's-eyes with precision. Only they are not so simple, and through this contented sadness runs more than the surface bittersweet of resignation.“ (Poetry Quarterly) 诗歌季刊

现在我已经给这些谎言和曲解分了类,下面来看一个用这些方法写出的作品。这次是一个虚构的作品。我会把一段好的英语尽量翻译成这种糟糕的现代英语。这是一段众所周知的《传道书》的一节:

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eth to them all.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嬴,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赀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下面是现代英语:

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compel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exhibits no tendency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innate capacity, but that a considerable element of the unpredictable must invariably be taken into account.
对于现代现象的客观思考可得出结论,竞争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同内在能力之间并无相称的趋势,反之,相当大的不可预知成分则必须纳入考虑。

这只是戏仿之作,但也并不离谱。上面这个例子里就有多块同一类英语的补丁。也许有人会说我并没有全文照译。但句首句尾都相当准确地体现了原意,但在中间部分,原来是相当明显的比喻——赛跑、战斗、面包——现在就完全消解在“竞争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这个模糊的短语里了。这肯定会这样,因为没有哪个现代作家——只要他能写出“现代现象的客观考虑”这种话,他就再也不能准确详实地描述自己的思路了。现代散文的整体趋势是偏离具体的。我们再更细致地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前者有49个词,却只有60个音节,并且它用的都是日常词汇。第2个句子有38个词,却有90个音节:这些词中有18个来自拉丁语,1个来自希腊语。第1个句子描绘了6个生动的景象,只有一个短语(time and chance)可能有点让人迷惑。第2个句子就没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词,并且尽管它用了90个音节,它的意思却只是前者的一个简版。但不用说,第2种形式在现代英语中越来越多。我不想夸大其词。但是即使这种写作法不算遍地有,但这种简单化却在糟糕的写作中不断出现。并且,如果有人让我或者你去写一段有关人生无常的文字,我们更可能写出这种文章,却想不到《传道书》那样的表达。

我想说的是,最差的现代写作并不想找到合适意义的词并且用在合适的场景中让它的意思更清晰。它只是把一长串词串在一起,然后让那些浅薄的骗子可以把谎话说出来而已,而且就是这些词串也是别的人早就用过的。这种写法的吸引力在于它很容易。一旦你养成了习惯,它还会更容易,更快捷。如果你用了这些现成的说法,你就不需要自己去遣词构句,甚至也不用再考虑句子的节奏,因为这些写法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好听的。如果你是急着写东西——比如给速记员口述,或者是公开演讲——这时用点那些自负又拉丁化的风格也无可厚非。像是“like a consideration which we should do well to bear in mind ”和“a conclusion to which all of us would readily assent”让许多人有话可写,不至于一下子凭空摔到地上。用这些苍白的明喻、暗喻,还有成语,能节省许多脑力,但结果会让你的思想变得模糊,不光是对你的读者,对你自己也是如此。这就是那些隐喻的作用。隐喻唯一的目的是要唤起一种形象。如果这些形象也垮了,像这些The Fascist octopus has sung its swan song和the jackboot is thrown into the melting pot,我们就可以确认作者也没有从他写出来的对象中看到任何图景;换句话说,也就是他并没有思考。大家可以再看一下我开头就给出的几个例子。Laski教授(1)在五十三个词中使用了五个否定。其中有一个完全多余,对个段落毫无意义,另外还有一个失误——alien for akin——更不知所云,还有多处本可避免的粗陋之处,让意义更加模糊。Hogben教授(2)拿一串排炮打水漂,他本来能写得精确些,但他却不想用日常用语,同时又不愿意仔细查查字典去看它是什么意思。(3),要是有人对它采取苛刻的态度,也没什么意义:可能在通读全部文章之后可能能搞清它在说什么。在(4)中,作者多少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一堆短语就像水槽中的茶叶一样把他的思路给堵死了。在(5)中,字词和意义之间几乎完全分离。这样写作的人通常都有一种情绪化的意思——他们不喜欢某个东西,就想表达对另一个东西的认同——但他们对想说的这件东西的详情并无兴趣。一个严谨的作者,对他写的每一个句子,都会问自己至少四个问题:1,我想说什么?2,哪些词能表达它?3,哪种形象或成语会让它更清晰?4,这个形象够不够鲜活能在读者那里起作用?他可能还会多问两个问题:1,能写得更短吗?2,有没有哪点粗陋之处可以避免?当然你不必用这个折腾自己。你只需放开自己的思路,让现有的说法进来,就可以躲开这些问题了。它们会为你排成句子——甚至为你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只要需要它们甚至会为你隐藏一点想法。就是在这里,政治和语言变得粗卑之间的关系才变得清晰起来。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体可以说政治文章都写得很差。也有些地方不能这么说,然后就会发现作者会是某些反对派,他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和政党一致。正统派们不管什么方面的,都采用毫无生气的模仿文风。各种宣传册、封面文章、宣言书、白皮书都用这种政治方言,当然党与党会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都一样,就是你绝对不会在这些文章中找到任何鲜活、生动,又属于自己的话语。看到这些枪手在台子上机械地重复那些耳熟能详的术语——bestial atrocities, iron heel, bloodstained tyranny, free peoples of the world,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你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会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个傀儡。如果光线正在打在演讲者的眼镜上又反光过来,把它变成两个白盘,这时感觉就更强烈了,你会觉得那后面根本没有眼睛。这可并不都是幻觉。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已经在把自己变成机器的人道路上飞奔好久了。他的喉咙里发出适当的噪音,但他的大脑并没有参与其中。如果他做的是经常反复做的某个演讲,他甚至会对自己讲的话毫无意识,就像人们在教堂里跟着说话一样。而这种低意识状态,对政治规则来说,可能不是不可或缺,但也是最好的,

我们这个时代,政治讲话和文章多是些辩护辞,但它的目标是根本不能辩护的。像是在印度继续英国统治,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这些事也可以辩护,但其论据势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过于粗暴,而难以面对,并且也不符合那些政党公开宣称的宗旨。这样一来,政治语言就只能绕圈子,问问题再加上模棱两可。空袭毫无防御的村庄,把村民都炸到野地里去,拿机枪扫射牲畜,用燃烧弹点燃棚屋,这可以叫做稳定行动。把几千万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让他们自己逃难,只能拿手上那点东西,这叫做移民或者是前线校正。把人关上好几年也没有审判,或者是在北极的伐木营中直接冲人脖子后面开枪,这叫清除不坚定分子。如果不想让人在头脑中升起真实的景象,就会发明这些术语。想想吧,还有些英语教授在为苏联辩护。他不能直接说,“如果结果还可以,我支持你杀掉自己的反动派。”他很可能会这样说:

”While freely conceding that the Soviet regime exhibits certain features which the humanitarian may be inclined to deplore, we must, I think, agree that a certain curtailment of the right to political opposition is an unavoidable concomitant of transitional periods, and that the rigors which the Russian people have been called upon to undergo have been amply justified in the sphere of concrete achievement."
“我们承认苏联的统治显示出一些特点,让人道主义滑落到令人遗憾的境地,但我认为也必须承认,在转变时期,限制政治反对权利也是不得已的手段,苏联人民所经历的严酷已经在坚实的成就面前得到了补偿。”

这种浮夸的文风也是一种绕圈子。大量的拉丁词汇放在事实之上,就像是下了雪,模糊了轮廓,掩盖了一切细节。清晰语言最大的敌人就是不真诚。一个的真实目标同宣称的目标之间如果有了区别,这个人就会自然地转向使用长长的词汇,费劲的成语,像是乌贼吐出的一团墨汁。我们这个时代,你不可能“远离政治”。一切问题都是政治问题,而政治本身却充满了谎言、借口、愚蠢、仇恨还有精神分裂症。整个气氛都不对,语言也只会中毒。我想证明德语、俄语还有意大利语在过去10到15年间都因为独裁统治而发生了衰退现象,但这只是个猜测,我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证明它。

如果思想能毒害语言,语言也一样能毒害思想。坏的文法会因为传统和模仿在人群间传递,即使是那些本来应该懂得更多的人也是如此。我这里说的这种粗鄙的语言一定程度上讲是非常方便的。像这些短语,a not unjustifiable assumption,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would serve no good purpose, a consideration which we should do well to bear in mind,都有持久的诱惑力,就像扶手上的一包阿斯匹林。回头看看这篇文章,你肯定会发现我一直反对的那些错误。在今天的邮报里,我还拿到一份小册子,说的是德国的事。那个作者说他“感到必须”写出来。我偶然间打开了它,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第一个句子:“盟军有个机会不但可以实现德国社会政治的全面转变,从而避免德国自己的民族主义反应,而且同时也能建立起合作统一的欧洲的基石。”你看,他“感到必须”去写——感觉,假想他有些新东西要说——但他的词句,就像是骑兵连的马对军号有着直接的反应,一听到就用最熟悉的方式把自己排成一队。这种庸俗词句对大脑的入侵(lay the foundations, achieve a radical transformation)只有一直防范才能避免,而每一个这样的词句都会麻醉这人的一部分大脑。

我以前说过我们语言的退化可能还有救。反对的人可能会说,语言基本不反应当前的社会状况,所以我们也不能通过词句和结构来影响它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看来,一种语言的精神大概是这样的,但从细节上看又不是这样。愚蠢的词汇和文法经常会消失,而且不是因为自然的发展,而是因为一小部分人的有意识的反对。最近有两个例子explore every avenue 和 leave no stone unturned,它们就因为一小部分记者的奚落而失败了。如果有足够的人在工作中这样做,会清除掉一长串同样的短语,同样也能把那种 并非不(not un-)构词法笑话至死*,还能在一般句子中拉丁词和希腊词的出现频率,同时也赶走点外国词和迷惑人的科技词汇,最后让那种自盒子不凡的夸夸其谈变得不那么时髦。这些都是小事。保护英语比这些要更重要,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它不应该是什么。

* 记住这个句子就不会再用 并非不 的构词法了: 一条并非不黑的狗穿过一片并非不绿的田野去追一只并非不小的兔子。 (*One can cure oneself of the not un- formation by memorizing this sentence: A not unblack dog was chasing a not unsmall rabbit across a not ungreen field.)

这件事同崇古没有关系,也不是要打捞过时词汇,更不是想建立“标准英语”,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做。相反,我们要除掉那些已经失去意义的词汇和成语。对正确的语法和文法也没有影响,这些东西对于让人的思路更清晰,或者说避免美国化,或者说成就“好的文风”都不重要。另一方面,我也不关注伪装的简单化或者是口语化写作。当然更不是打击拉丁词而推崇萨克森词,我只想用最少最短的词来清晰地述说人的想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思想来选择词汇,而不是其他方式。在文中最坏的事就是向词汇投降。在思考一个对象时,你的思考是不用词语的,但如果想描绘它,就必须找到合适的词。如果想的是某个抽象概念,你最想用的就是一开始想到的词,除非你努力去抵抗这种倾向,否则现有的词汇总会冲过来帮你描述,结果就是让事情更模糊,并且改变了你的思路。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图片和感觉来清晰地传递思想,而不用词语。然后再选择最佳用词,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然后换位思考一下,看看这个词在别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图景。最后这一步可以清除所有苍白或者是混淆的图像,所有故意而为的成语,不必要的重复以及谎话和模棱两可的话都可清除。但人们还是经常会在词和短语的效果上有所犹豫,我们需要依赖一些规则来防止本能感觉失效。我认为下述规则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场景:

一、不用隐喻、明喻或者其他你经常在印刷品中见到的说法。
二、如果有短的词,就不用长的。
三、如果可以去掉一个词,通常就去掉。
四、如果能用主动语态,就不用被动句。
五、如果能想到日常用词,绝不要用外来词、科技词或者是行话。
六、宁肯突破这些规则,也不要说粗俗的话。

这些规则听起来很基本,实际上也是,但是对于惯用那些流行写法的人来说,它要求人的态度有深刻的转变。一个人也可能接受这些规则却仍然只能写出很差的文章,但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不会写出本文开头处引用的那五个样例。

我这里并没有考虑英语的文学写作,但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并不会隐藏或阻止思想。Stuart Chase和别的人基本上发现所有抽象词都毫无意义,并以此为借口来宣传政治沉默主义。人如果不知道法西斯主义是什么,又如何反对它?人并不需要这些荒谬的东西,但必须认识到现在政治上的乱局同语言的退化有关,要想改变就得从语言这一头开始。如果你简化自己的英语,就避免了受那些愚蠢的正统派们荼毒。你不能说那些方言,如果说了蠢话,那种愚蠢对你自己也是很明显的。政治语言及其变形体,本意就是要用于说谎的,就是要压制受尊敬的事物的,就是为了给清风一个读书的形象的,这对任何党派都成立,从保守党到保皇党。这不会一下子就改变,但一个人至少能改变自己的习惯,并且不时地大声地奚落那些烂词,再把它们扔到垃圾箱里去:像jackboot, Achilles' heel, hotbed, melting pot, acid test, veritable inferno, or other lump of verbal refuse,这样时间长了,甚至真的会改变。

09/11/13 17:22:5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8/02/13

龙纹身的斯诺登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之所以标题党是因为前几天刚看完了《龙纹身的女孩》那套书的第三本《直捣蜂巢的女孩》,发现这一本的故事更有趣一些,并且和斯诺登的故事甚至处境有一点相似之处。在此不得不佩服高富帅的瑞典人民,不能光说人家搞点啥都是高端大气国际化,确实是社会发展水平在那里,人们的思考也有相当的层次,所以才能站到世界大潮的前端,让正在发生的历史为人家一本犯罪小说做注脚,诚非浪得虚名。。。

说起这套“千禧年”三部曲,实际上只能算二部曲,第二第三本只能算是一个故事,第二本还拖拖拉拉,作者明显找不到方向。直到第三部快要过半,拉森老师才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主题,然后就写得很好了。另一位瑞典作家,侦探瓦兰德系列的作者,亨宁·曼克尔写书也经常给人这种感觉,就是有一个想法,就先写着再说,思路慢慢再发掘。

这三本书的书名翻译也很有意思,中文名是从英文名翻译过来的,英文估计是从瑞典语直接改的,为什么要改,不太想得明白,也许是为了营销。瑞典语原名分别是:恨女人的男人,玩火的女孩,被炸掉的空气城堡。说起来,这个原名更对题,是作者的原意。

第三本的名字,“空气城堡”,读完就发现它很有意思。拉森指的就应该是那种不切实际的以国家安全为名的阴谋手段,它所带来的所谓国家安全就像是一个空气造出来的城堡,只是一种想像,完全没有意义。这个想法符合瑞典左派人民的想法。

瑞典好像在200多年前就搞了信息公开法,就是政府基本上一切要透明,公民可以随时去查几乎一切信息,国会辩论是电视台天天放,有一定的“透明行政”的意思。像是前两年某党首报销住房补贴似乎算了同住的女友,就被人抓出来猛批,最后算出来是多报了16万克朗,不但要还钱,还要辞职。前些天网上流传的那个瑞典宣传视频,首相也出镜专演自己被涮的场景,基本也说明这个国家对政府的态度和政府工作的一般情形。

那个视频有人起了个英文名叫 Swedishness ,也可以,原文应该是叫 瑞典冷餐桌,或者说叫 瑞典拼盘 更合适些。当然还有推特上面@sweden的账号,每周换一个普通瑞典人来掌管。

就这么透明的地方,按小说中的描写,也要搞秘密警察,搞反间谍,然后就慢慢搞成了一个特殊的小组,这个小组就搞到连首相都说不清他们在干什么,毕竟首相经常换,这些人却一干几十年,开头也许是真的搞情报工作,后面就慢慢滑到为了它自己的工作而主动地伤害普通人,甚至杀人灭口,只为了这个小组能存在下去。说起来那里面的人也没有贪污,一年也就千万到亿级别的钱,也不为人所知,也说不上多厉害多神奇的工作,但那里面的人就发展出了一套国家安全的哲学。他们自封为国家最前沿和最后一道防线,讲自己的荣誉,讲冷酷决断,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毫无意义,他们也没搞出来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就像英国人写的间谍小说,里面通常都是间谍跟间谍玩,自己人一互相杀,和对方互相杀,之所以互相杀完全是因为有对方存在,倒不是因为哪个人真正的搞了很高级的情报到手。就像美国兵曼宁被判间谍罪,暴露了那么多所谓的绝密信息,但真的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吗?没有吧。真的对美国安全造成了什么影响吗?事情出来这么长时间了,完全看不到啊。真要说近来有什么有意思的情报活动的话,还要算tg,真从乌克兰买了条航母回来,然后还真用起来了。但这里有什么秘密可言?当时就闹得很大,全世界都知道,但它还是做成了。

回到那本小说。书中的女孩就是被这种虚无的国家安全小组给伤害了,从出生到长大一步步被害,最后就快要发展到杀人灭口了,但她够厉害,又有钱又有技术,又有一些朋友帮忙,终于揭穿了这个内幕,炸掉了这个空气城堡。这些所谓的绝密其实很无聊,最后无一不成为野心家、幻想狂们的获取私利合法伤害普通人的工具。

美国人正在走这条路,并且不自知。斯诺登刚出来时,几乎所有媒体,包括左派都一致地出来骂他破坏国家安全。我看了一些,无非一个理由,就是这些东西都合法,斯诺登你是违法的,是罪犯,所以绝对不是英雄。但毕竟还出现了“英雄”这个词,说明美国人还没有在这条道上走得太深,还有得救。这里面最奇葩的一个说法,来自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三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他说啊,你个斯诺登真是犯了大罪了,这事不能曝光啊,如果把这事搞黄了,我们就要再来一个911,这我们可承受不起啊,要再来一次,别说爱国者法案了,很可能我新罗马帝国都要成立了,直接搞专制了就。为了避免更大的问题,你小子还是闭嘴吧。厉害吧。这是最扯淡的理论,希望美国按这个理论一步步走向天朝。别说你政府够好,历史不够长罢了。像是略微够长的法国,建成了现代之前欧洲唯一的中央集权,然后呢,就被英美系的媒体每天叫成是警察国家,或者按《经济学人》杂志的分类,叫做“有缺陷的民主”。

反正不看好这件事的长期发展,曝光而已,也就是公开搞呗,还方便了呢,已经上了这条道,特权集团的甜头又有谁能抗拒呢?

08/02/13 11:08:2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3/22/13

美好生活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这是一本瑞典人写的书,算是人类文化社会史这种性质的,作者是瑞典伦德大学的教授,全名叫: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北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瑞典语原著叫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有文化的人,美国人翻译成英文叫Culture Builders: A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Middle Class Life,中文版是根据英文翻译的。看这些名字也挺有趣,大家的理解还是有区别。

这是我自从升级当爹一年多以来唯一全本看完的书。当初看了点开头就放不下,主要是这本书太适合吐槽了——它基本上否定了所有人们对现今瑞典人瑞典生活的美好想像,而是指出,大家想像中的那些美好生活只不过才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瑞典也是农民当家的。就是大家认定的小资或大资品格,如不在车上路上吃东西,如爱小孩,如爱动物这些,统统都是这次变化后的新形势,以前在瑞典也不存在。

本来是很想摘抄一些,但我又比较反感抄书,总觉得记得就是记得,不记得的就是不重要的,所以还是凭印象吧。

书中提到洁净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德国人到瑞典的旅行日记,说瑞典人都随便睡在地上,铺点草而已,高级的就睡在大饭桌上;最让人惊讶的是所有的动物都和人吃住在一起,就是在那唯一的大屋子里,所以早上有头猪把你舔醒是常见的,满地的鸡屎什么的就不用说了,而小孩子还在地上爬。作者解释说,这样同动物呆得近一些,是可以在冷的时候利用一些动物身上的热气。所以有人干脆就睡到牲口棚里去。

洗澡当然是没有的,并且人们认定不应该洗澡,说这样对身体不好。到了礼拜日,也就洗一下脸和手。说有人因为干活出了汗去洗澡,还被别人笑话——不过说起来,北欧那块空气经常是干爽冷清,确实不容易出汗。

然后当新人类到来时,干净突然成了追求的目标。这个要求严格到没有气味,也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理应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洗漱不必说了,就是吃的,也要有严格讲究,一切容易有气味的东西都不吃。甚至在做饭过程中都不应该有气味,以免让家里有味道。包括不吃卷心菜,因为这东西没办法生吃,必须要煮一下,而煮的过程中就会有气味散出来,所以他们就不吃了。

当然这也有卫生发展的因素,但后来就不得了了,以至于有人说出清洁是文明的第一要素这种话。

第二个是时间问题,这本书开头讲的内容。北欧人民以守时著称,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搞活动约时间都提前一个月,约会如果会迟到绝对会提前10分钟半小时打电话告知。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多么好的品质啊。

但是瑞典教授说,这都是工业家资本家的阴谋。这事要从上小学做起,把一个小孩子送到学校去,大清早就出门,然后坐在一个大屋子里,每隔45分钟放一次风,一坐就是一整天。这是什么?这是工厂工作的要求啊。之所以要这样,就是为了给工厂培养坐得住的工人。等到10来年后,这些人到了年龄,每天上工,然后呆在一个大房子干无聊的活,就会成为他们的习惯。

所以说天朝现在能成为世界工厂,也要靠这个教育。总有人说中国民工要涨工资了,工厂都要搬到更便宜的国家去。这很难,还有哪个国家能提供这样大批量的守纪律的工人呢?他们能坐8小时不动吗?这是要靠至少9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在此之前,也就上个世纪之交的瑞典,大家是没有这种观念的,流行的还是农民观念,以什么时候该种什么庄稼为准,甚至孩子的年龄都以家里最重要的那匹马的年龄来记——和那匹马同一年生的。

爱动物,爱自然,甚至爱小孩重视儿童教育也不是瑞典人自然就有的品质。至少100年前并不是这样。他们同动物住在一起,却绝对没有现在那种动物保护人士的爱心,该打打,该杀杀。对小孩基本上忽视的,似乎说不清小孩是怎么长大的。甚至到这批新人类提倡新生活的时候,小孩还是不受重视的。因为他们特别讲究文化,所以他们根本不让小孩进客厅,也不能上餐桌,实际上小孩完全是由保姆养大的,地点就是厨房。必须要等到他们学会了各种礼仪,适合出现时才可以出来见一下客人。

当然,很快他们又开始担心这样孩子同保姆一起长大,会不会慢慢长成保姆那样的下等人性格?再然后突然间他们就要把这种权力收回了。社会开始慢慢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这一批在瑞典推进新生活的人,在书中被叫做奥斯卡人,奥斯卡是当时瑞典的国王。按书中分析,大体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有了资本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追求,要求同下等人,也就是农民,区别开来,同时也要同老派人物,也就是传统的贵族,也要区别开来。所以他们努力提倡自己想像中或者是实践中需要的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干净整洁区别于农民,守时又有礼又有节制区别于老贵族。他们同时认为工人阶级是有希望的人群,是可以教育好的,所以他们努力在工人群体中提倡这些好东西。结果是,至少从现在看起来,他们的努力非常成功。

瑞典在欧美这一大波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中,是发展比较晚的,1900年前后也就是个起步,更早些年英国已经很工业的时候,还有人描写过北欧的穷困。到美国人都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甚至把要淘汰的纺织厂开到瑞典去,然后还叫苦说让这些人在工厂里干活真是太难了。但是可能因为比较晚近,相关的纪录还比较多,让这两位学者从各种民俗记录中分析出这些社会文化的变迁来。

还有个有趣的印象,就是其中提到在公众场合不应该吃东西时,竟然引用一个人的记录,说看人家那位中国人,虽然不得不在大街上吃东西,但人家就很知道规矩,专门把脸转向墙角。

总之,读这本书更大的收获是:我觉得中国还是有希望的,还是可以变成现在大家希望中的样子的,只不过现在刚刚开始变化而已。就像已经有提倡不在家里攒垃圾的,有上公路救狗的等等,讲守时的就更多了,虽然现在情况也就一般吧。想想瑞典能从跟猪共住发展到现在拥有如此美好的公共形象,白富美,高大全,随便整个东西就是高端大气国际化,天朝也是可以的嘛,只是现在发展起来的暴发户流氓多,平均素质低于一般群众,所以难于提倡更好的生活。

想起来一般瑞典人似乎是不用香水的,都似乎没有什么气味,可叹我当初好几回跟各种美女拥抱,抱完了才想起自己刚吃过大蒜。不过他们喜欢用有香味的衣物柔顺剂,刚到那里时除了感觉呼吸顺畅,就是闻到一股香味在全城飘荡,好几个月后才知道都是从公寓楼的洗衣房里飘出来的。

03/22/13 22:49:0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8/17/12

奇异海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用坐地铁的时间又看了一本书,叫做《奇异海》,Odd Sea,又是一本青春期小说,好像也是处女作,也得了奖。这本书就比“1q84”要好得多了,可以和《挪威的森林》相比,希望作者不要以后也写到1984去。

这种青春期小说看起来是处女作的最佳题材,作者印象深刻,又容易打动读者。并且实际上也不用太多前因后果,也就是不需要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当然这么说也不对,它本身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讲了作者他哥突然失踪,然后一家人陷入各种不正常的境地,再然后经常好几年的变化,最终大家接受现实,将就回归了正常。

我还发现了青春期小说的一个不二法门,就是大胸。没写这个的都不算,可是不记得挪威的森林有没有写到了,塞林格老师有没有具体写到也忘了,但肯定有黄色镜头吧。王朔写过,冯唐写过,不但胸要大,最好还要身材好,甚至瘦,有哪位还给这样的美女发明了一个词来描述,这里就不说了,谁的什么书都忘了,就记住了那么一个词。这本奇异海当然写了,还不断地写。

如果只是孩子失踪之后家人的表现,可能也不太好串起来,于是作者加了另一个线索,就是这个失踪者是个有潜力的艺术苗子,吉它随便就弹出艺术感觉来,然后就有了另外一些故事,还能拉上绘画,梵高,甚至还有了一种神秘的气质,可以说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作者的叙述也很有功力,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完整的事件,但讲得很干净,也没有显得乱。同时还带上了不少风土人情。村上老师这方面感觉越来越不在乎了,但我觉得这理应是一本小说最有趣的地方——所以我喜欢看瑞典人曼克尔写的瓦兰德系列。

08/17/12 22:04:1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