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02/16/16

怎么把孩子养到18岁,神志正常还不恨你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译自How to get your kids to 18, sane and not hating you

七位作者为大家讲述父母之道,都是他们希望在开始时就懂得的事

最艰难的客户

我第一次怀孕的时候,还是一个装逼的公司律师,习惯于自作主张。我真正需要的就是那时有人告诉我:“了解你最坏的客户吧?就那个半夜两点给你打电话,只为告诉你你多差劲的那家伙;或者那个突然就需要什么莫名的表格的混蛋,你只好翻天翻地给他找,找到了他又发火说那不是他想要的东西,虽然这确实是他要的。恭喜啊,现在你就同一个小小版的客户生活在一起了。悲哀的是,你学过的一切对这个新客户都还没有一点用处。”

“你就是写上一封措辞冷酷的信给他们,你的小宝宝也不会自动去吃晚上10点的奶,小家伙也不会想去穿袜子。你需要学习新技巧,还得够强悍——耐心、娱乐、最傻逼的喜剧——就是这样也还是要做好失败的准备,经常的失败。扔掉你现有的成功秘诀。孩子开始睡整觉不是你的成功,他们直到10岁还是只吃小块奶酪也不算是失败。你唯一的目标是把他们养到18岁,活着,清醒,还不恨你。没有奖励计划,但是工作的满意度倒还不差。祝好运。” Emma Beddington

我希望我能更有母爱

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在像个烈士一样溺爱孩子与只是给他们关注之间有巨大的差别。现在我想,在培养独立又灵活的孩子这个期望上,我太死脑筋了,对他们的独特需求同情不够。让我吞下这个苦果有点困难,这一点我们(两个20多的成年孩子,还有一个仍然在家的15岁孩子)都得同意这一点。然后我们也会抱一抱。

我仍然完全反对那种育儿风格,就是给孩子清理掉所有障碍,让他们永远不需要自己面对难题。牛津大学心理咨询的头,心理学家Alan Percy说过,如果父母做了所有的事,就会让孩子什么都不会——他还说,这也会让孩子对父母感到憎恨与愤怒。

但是,对我和孩子们来说,在关爱、养育方面略多一点可能会更好。你可以陪孩子玩,聊天,同时培养他们的未来能力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Louise Chunn,Welldoing.org的创始人。

打闹可以让小孩子放松

最好最简单的建议就是同周围的人交往并且咨询他们的意见。别的还需要做什么?

1. 我很幸运同正确的人一起生孩子。很多人不是这样。他必须是有同样基本价值观的人,还要能忍受你最疯狂的梦想,还要有无限的耐心、友善、幽默以及热情。他必须要同样的重视你,否则,还是养条狗吧。

2. 第一年还是很容易的——只要你认识到一个现实:你的时间再也不是你的了。

3. 对小孩子,你不能太善良或者太有耐心。在遇到难题时,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打闹。小孩子是地球上最搞笑的东西了:就像袋熊那样野,同时又有人的特点和习性。

4. 你现在需要每天早起,所有节假日也不例外,这个要持续14年。然后,你的生物钟就会改变,你会在早上8点冲进年轻人的房间,大叫半天都过完了。

5. 碰到周末睡睡觉实在没有任何不对的。 Mike Power

我还没有准备好他们就到青春期了

我很享受早几年当父母的感觉。隐藏在我身体里的和我们父亲一样的物质开始浮现出来。用我女儿的话说,我是个快乐爸爸。

我没准备的事就是青春期。那种情绪波动,无法理解的愤怒,还有我女儿整天都躲在自己屋子里只在吃饭时出来还要跟她弟弟打架,这些都很难对付。我没处理好青春期这些事,让我跟两个孩子的关系都变糟了,然后这个关系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我现在知道我没有经过典型的青春期。我喜欢我的父母,我慢慢的远离他们。从来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争吵。我们呆在一起都很舒服,然后我就去上大学,工作,结婚,再回去就是个成年人了。对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个性突变这个事,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我希望能有人在头10年就给我解释清楚:“现在你同你的天使们时光正好,但是他们会变,变得无可理喻的可怕,你必须做好准备,还得一起摇摆。” Adrian Mourby

别像我这样

我的两个男孩现在都长大了,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我很年轻就生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只能快点啦。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在不够成熟,不能负担这个责任时生孩子——说起来容易。

教育孩子说请,谢谢,对不起,从他们说话起就教——这能让他们在周围更有礼貌,也让他们的人生更顺利。

教育孩子友善,为他人着想,但是你必须自己做好榜样。想让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别人,是个老话,但很有用。

早点分配家务,搞的有趣点,让它成为第二天性。否则就是自己的负担。有个朋友,她女儿22了,还住在家里,甚至都不收盘子,用过的杯子也到处乱放。你说谁来收拾,还像个老妇人一样唠叨?

对吃的放松点。如果老担心他们不吃蔬菜或者其他东西,孩子就会越来越拒绝,就是说不。特别是如果他们看你难受很有意思的话。孩子饿了自然会吃——他们不是殉道者——到时候不管是花椰菜还是牛脸肉他们都会吃。一旦他们开始吃硬的,就不要再给他们搞什么单独的吃,那只会让他们挑剔。如果他们跟你吃一样的——最好还是在一个桌子上——他们会喜欢各种吃的,也会对新味道新东西感兴趣。

如果在陪孩子就不要多看手机,那会让他们觉得屏幕比人还重要,他们会烦躁,会大叫——到时候又怎么批评他们呢? Rachel Douglas

遵循你的直觉

扔了育儿书,这是某个出版过一本书的人说的。我关于早期当妈的最悲惨的记忆,无过于把Gina Ford的书Contented Little Baby用在我的小孩身上,他可是超级不服从。固定时间,在黑屋子里喂奶,不进行目光接触?结果呢?孩子哭闹,妈妈悲惨。我一度想遵从专家的意见,建立起主导地位和规矩,认为这是对的。这不对。在那些天里能让我自信的就只有遵从我自己的直觉。

几周后,我就把那本书扔了,我睡到沙发上,他想吃就喂。孩子想吃的时候就会想让你喂(差不多是随时),这完全自然啊。但时不时的,如果人不能遵守精确的规程,我还是觉得很失败。还有个睡觉“专家” Richard Ferber,他有另外一个战场,很快我也把他的书扔了。

Annabel Karmel的做饭书我是不看了。它不是严格的育儿书,但还是搞出一套儿童应该吃什么的处方,只会让你在孩子不吃自己做的燕麦卷非要吃垃圾食品时感到罪恶感。我的三个孩子都这样。

育儿,儿童教育,这些我全买了,现在它们都在书架顶上吃灰。它们本来就该在那里,包括我自己的书,我还在其中有一章里写了为了孩子少看手机的几个方法。

我遵守了吗?我努力了,但是对最小的孩子,我还是太依赖iNanny了。现在她四岁了,几乎不看任何屏幕,反倒是ipad在吃灰了。所以说,不要看任何育儿建议——特别是你自己的。 Emma Cook

总是自己第一

我的父母冷静、严格、坚忍。我的育儿经验就完全排斥这些——60年代,多愁善感,自由派。经常的玩闹和搞笑。这一套直到他们10岁还不错,然后就不行了。

那些50后的边界是根本的。我可能从来没那样做。你得庄重,像贵族那样。声名狼籍的现代性也不能消除它。吸上烟袋,穿上空心绒。全是绝对性。不要再说了。我的女儿们完全按它的反面来做。小心那些虚张声势和假装的漠不关心。

镇静剂对你没好处。

永远积极。活泼。这让我受够了。学着享受胡言乱语吧,特别是他们15岁到35岁的时候。

不要当老师——大多数老师的孩子都傻头傻脑的。我本应知道的。

不要过分刺激他们的小心灵。不要从刚出生就在睡觉时放莫扎特,或者在摇蓝上挂行星。我们做了。这让他们看上去过分聪明,还有点失职。

综上,不要对街头混混,考试工厂,K粉,蜘蛛纹身还有什么就要来临的末日忧虑。这很有意思。

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然后试着用温和的忽视,绝对的爱还有更多的戏谑来达成幸福。轻如和风。Ian Whitwham


02/16/16 15:57:4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14/13

中国梦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不论如何,这个词已经登台了。我专门去看了下官方说法,原来这个梦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种围绕这个词的解释都不太敢脱离这个说法,这在一个退休大爷都热衷于谈论南海局势的国家里倒是很正常的。

但是现在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说话都少了——可能是其他原因——还是用这种方法来谈鼓动力可能是要打折扣的。毕竟更多的人还是要很辛苦地过日子,要想鼓动人还是要从个人生活说起。这方面的好例子就是更著名的美国梦

美国梦一般说是实现更好更幸福更富裕的生活,主要场景是一个穷小子经过个人努力,成功地赚到了大钱,成为了社会上的重要人物或者创造了什么学术体育或者什么记录,总之就是个人成功,其中赚钱的成分还很大,说起来是很俗的。但就是这个很俗的梦想,鼓励全世界人民一批又一批地移民美国,努力工作,过上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生活,顺带把美国建设成了世界第一。如果想想美国3亿的人口,平均起来还是世界前列,这个成就是十分惊人的,这也是这个梦想的威力吧。

美国人一般会忌讳别人说他们这个美国梦的实现是因为他们那个新世界条件优厚,资源丰富,没有大战,没有历史包袱,而是喜欢归功于个人努力。但我觉得,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错,我宁愿相信他们所拥有的天然条件在这个梦想的实现中占据了更大的比例。

这类梦想的实现,其实很难。它相当于改变人的阶层,这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任务,只有在大变革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大变革可以是大建设,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科技大爆发。美国人以前一直是大建设,从原始部落控制下的大片几乎未经开发的土地上开始,又是那么大片的国土,所以可以一直搞建设,什么东西都需要,几乎到处是机会。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也可以前往西部占上一大片土地。然后修路,公路铁路,挖油,办厂。一个移民在这些机会中占上一个其实就已经是梦想实现了。

然后是科技爆发。美国人以前是到处抄袭,欧洲人的成果拿来就用了,这都是机会。当然,他们也发明了电灯,发明了飞机,这都是大大的机会,得有多少人在这些机会中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哪怕就是进爱迪生的公司当个技术员呢。

到上个世纪,其实大建设的机会已经不是很多,可是美国人又搞上了科技。二战后一阵子是化工,然后是半导体,计算机,再然后是互联网,每次都有人在机会中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美国梦想实现人,大体也就出自这些行业。像前些天看了杰克·威尔奇的自传,发现他是做化工出身,一开始工作就碰上化工的机会,一直做新东西,一上手就是把一个新产品做到上亿的销售额,30来岁就已经是一个产品的总经理,就已经是整个公司的培养对象了。

再看欧洲,这方面的机会就少得多了。那块土地早已经被占完了,一个穷人不可能再随便去占块地,工业革命发生了,但有钱投资的大体也会是本来就有钱的贵族。新机会也有,但后来者在面临机会时总是不如早已经有钱的人有优势。虽然欧洲人民随着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也过上了不差的日子,但想改变自己的阶层仍然只是梦想,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倒是在原本整体很穷的北欧,或者是发生革命的东欧,改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也没有发展出瑞典梦或者乌克兰梦这样的说法。

中国的情况又不一样,发生了革命,很多人有了土地,很多人进了城,其实也算是改变了阶层了。然后就是工业化一直没跟上。民国时直正搞工业的也就是上海吧,留下了上海这唯一一个有市民阶层和市民习气的城市作为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上海梦——冒险家的乐园,这么说当然不好听,但换个说法就是有胆气就有机会,所以其实就是梦想的乐园。搞到现在欧美人士来到上海,面色上都要弱一点,比之去到北京的老外,都要含蓄不少——仅是个人观察啊。

真正的机会仍然是这三十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若干,更多人的生活上了台阶甚至好几个台阶,这必须得承认。但这不是什么组织的功劳,他们不过是少管了一点而已。李熬的说法叫“没有你会更好”。这是一个大建设的机会,老实说就是什么都缺,干什么都是机会,只要你肯干。拿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10来年前某校随便就是平均每人可以有10个以上的机会,要人的单位都跑到学生宿舍去找。现在就不行了,最新的数字说今年到目前为止,上海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44%,并且说今年将是毕业生最难就业的一年。

就是说情况很可能已经变了,大建设的机会已经没有了。下面这个梦想的机会就很难了。有钱的会更有钱,没钱的只好跟着社会整体发展将就改善一下了。想想看,美国离上次互联网大爆发也就10年,可已经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这种活动了。为什么,大家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只不过是再也没有上升一个层次的机会,大体完全没有办法,也想不出原因,只好找上华尔街发泄一下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有钱人可以赚钱,银行不过是他们的代表而已。

欧洲这个情况更严重,社会老早就已经固化了,新来的人再有野心,也不会有机会了。

除非你能创新,这也是他们特别讲究这个词的原因。一个创新就是一个新机会,就是一个改变自己阶层的机会。对社会来说,是促进稳定的最好因素。而如果没有大的科技进步发生,欧美这种地方自然条件都占完了,社会秩序也早已经建设完备,后来的普通青年哪里还会有机会呢?

中国在这里可能还要特殊一下。一是国土广袤,没开发的地方仍然非常多,就是北京上海这种地方,哪怕就是市政建设呢,和先进国家的差距都非常明显,只要需要,这些地方的建设的机会仍然很多。当然最好不要是一下子投四万亿那种建设方式,那只是腐败分子的机会。

其次是中国的社会建设非常差,仍然没有现代化,这里的机会也非常多,就看是不是会开放了。也许会在社会固化,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开放一下来化解压力吧。

某天突然注意到一个广告,上面的广告词说:中国在腾飞,你在哪里?直指人心啊,是不是?其实盯着机会的人非常多,比如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当然是个机会,多少人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了。但就像某次同学聚会,有同学说,10年前没有发展的意识,很多趋势看不到,要能想到今天是这样可就牛了。这很难啊,哪怕现在有这个意识了,真的就能看到实现中国梦的机会在哪里吗?

05/14/13 16:44:4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09/13

方言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说自己母语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理应受到他人的尊重。这其中也应该包括我们所说的方言——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汉语的方言确实也是不同的语言。

通常我们为了祖国统一政治正确的考虑,习惯于说方言,但如果按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或者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区分的规范,所有的方言都应该算是一门语言。毕竟,大家发音不同,某些词汇也不同;让一个方言区的人置身于另一方言区,至少1个月甚至半年都会听不懂。

理想情况下,每个地方的人管理自己的事。这其中就包括使用哪种语言的权利。母语自然会是第一选择。记得看过一篇报道,说专家们研究发现,人一生只能有一种母语,不论你条件多好,哪怕是从一出生就处于双语或多语环境,也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母语,另一种或几种也只能处于外语的水平。用母语可以精确表达你的所思所想,你能明白它的精妙之处,这种精妙之处可以把任何外来户分隔开来。即便在最开放最先进的社会里,母语也是一个天然的人群分隔工具。就像整个欧盟事实上人们可以自由往来就业,比之我朝强出好几条街,但实际上跨境工作的人并不多。我想除了他们经济不太好之外,母语的分隔是一个重大因素,虽然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多数都会说不错的英语。

在上海,理应会说上海话,或者至少要尊重别人说上海话的自由。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都应该能用上海话提供服务,媒体广播理应有同样的部署。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我们有普通话,而且有大量的外地人来上海工作学习旅游。所以,公共机构也应该能使用这种人造标准语,这是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人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官方机构。至于商业机构,哪怕是私人所有,我认为也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准,甚至你可以不提供普通话。当然,这是理想情况。现实情况下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事实上在没有这种法律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还是发明了官话。这是随着人的交流、经济或社会事务的自然发展,自然地形成的。这种东西,我认为没有必要要从权力的层面上进行强制或要求。中国够大,就连官话都有不同的片区,我想这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交流的区域性,也是自然情况。不同片区的人们自然就交流少一些,以至于不能形成更精细层次上的共同语。如果间或有人要到其他地方去,他就说他自己的话呗,大家沟通不能的时候,自然会想办法找出个解决办法,语音上或趋同或学习,最终形成新的共同语。

其实我们已经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文字,形成共同语完全是自然就有的事,这本来也没有事的事,都因为法定推广搞出很多事,至少让人感觉你压制地方特性,人为地消灭语言多样性--这本应该是个财富才是。一种你很难表达的事物现象情趣,换种方言或语言也许很容易就说出来了,你如果吸收下来,就增强你的表达力。如果直接消灭了,很多东西是多少文学家也发明不出来的。

这其实也不是我本来的想法,2年前就不会这样想,是去瑞典之后才这样想的。瑞典人口很少,本来也只有他们一种人,但实际上只到现在,从斯德哥尔摩走到南方,500公里的距离,北方人就会听不懂南方话。南方的斯康讷人民说着很土的斯康斯卡,也并不以此为意,你新来的听不懂就慢慢听呗。图书馆里还有专门的词典,语言学校里还专门找说这个话的本地老师——当然也有本地老师认为应该尽可能去除地方色彩,她的经验是第一次去斯德哥尔摩上学时在公车上被首都人民问:你是来学瑞典语的吧???她就是瑞典人啊!

其实自由就是少管别人的事,只要它没妨着你。妨着你了,你还得跟他协商呢。总是有人过分聪明,要主导制订点规则出来,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道理我国先贤们早就懂,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么。所以这里的话,随便看看就行了。

05/09/13 16:59:1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4/22/13

人口太多的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不幸又地震,网上又是各种言论,看上去比上回少了些,比如天谴论我本来就没有看到。但是很不幸的,随着各种转发评论,终于还是看到一条,似乎来自台湾省。本来我关注的人已经够少了,但在一个足够大的网上,这个免不了。

就像前些天都说板蓝根,我关注的微博上其实一条也没有,我近来基本不看电视,也不读报,所以专家们的话一次也没有看到过。知道这件事,全是各种人评论这个说法的,并且他们的说法极为一致,就是这说法多么脑残。我只能说,不是你们,根本就没有人关注这传说中的脑残专家啊。

微博上有位王小山又纠结于竟然有人不让他质疑牛根生出现在壹基金中的事,发感叹说:这么多贱人所在的地方,会有什么美好未来?

所有这些事,都来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中国人口太多了,网民也太多了。我觉得我对于数字的概念,很难超过100,超过1000就更是唯有迷茫。这里说的概念是说把数字对应到物理现实的能力,是人的真实感觉能力,不是说数学能力。中国人口怎么说也是13亿(中情局认证过的,前一段曝出的多户口多身份证事件可能会让这个数字进一步变小),我不认为会有任何人对这个数字有真实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想感受它,比如按比例缩小。比如1%,就是1300万,这个数字大于许多国家的人口总数。在这些国家中,你所能想到的任何事都会发生,任何极端或温和的言论都一样会有。

唯一不同的就在于这个人口数。如果只有1000万人,有些言论可能永远也不为人知,说话的人找不到同道,传播的人找不到听众,最终那些话很可能到不了你我的耳朵或眼前。曾经去看过一次瑞典人怕五一节活动,就是大家都上街的活动。去了才知道那些人有多少孤寂,一个人在台上演讲,听讲的人超不过10个,可能还有一半是远方来的游客,只为了看稀奇。一周的警察倒是远超这个数字,甚至连骑警都要出动。

在有13亿基础的地方就大不一样了,什么样的事都能随便找出一批跟随着,多二的人上微博都能找到上百万粉丝,很差劲的人生感悟都有几万次转发,其他人也只能看看,完全无处可逃。这种高效的人际传播在多少程度上造成人的焦虑感,最终形成这个“快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么大的基数,让很多事变得很重大,很紧急,因为有100万粉丝?有5万条转发?但是想一想,100万的单位,在这个国家有1300多个;5万人?0.0038%;8000万?6%多一点而已,但已经可以占有一个国家。

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这样。因为人多,明明是一小部分人,但绝对数仍然极大,如果得到成功的组织,已经足以实现任何目标,比如推翻一个王朝建立自己的帝国。但他们仍然是极少数,极小一部分人。所以我很讨厌老有人说的那个,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这是胡说。

所以回到王小山的问题,答案应该是:贱人也不一定有多少,美好未来还是有可能的啊。

04/22/13 12:53:57,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2/29/12

上海果然是个发达国家了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在上海租房住,一直没开信箱,今天被人上门催交电费,问了才知道,账单都应该在信箱里。赶紧去看了信箱,果然,水电煤气外加电话宽带全在里面。全部是漂亮的机打账单,项目清晰,背面说明也很详细,甚至包括交费方法,主要网点地址,推广电子账单的宣传什么的,应有尽有。单是这个账单,感觉已经超越瑞典水平,毕竟他们那里Eon的电费单子的第一页,竟然还是人工手写的!

然后按某张单子背面的说明登录了一个上海付费通的网站,注册了一下,查了个账单,试了交了一下,同银行的接口也非常顺畅。于是把全部单子全在这里交了,10分钟搞定,应该说比瑞典的通过一个清算中心的付费方式丝毫不差了。

去年有个瑞典教授展示他的数据挖掘展示成果,里面就提到,如果把上海单拿出来放到全球来比,其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全面达到意大利的层次。现在看来,可能还不止。当然了他还说贵州尚处在巴基斯坦的层次上。

想起2009年试着在电信的网站上注册个用户,想在网上发短信,折腾了很久,似乎是注册成功了,但从那一刻起,我就没有登录上去过。天朝真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啊。不过北京就还不行,同样都是中国人,一样大也基本上一样有钱的大城市,北京的管理就差太远了。

12/29/12 16:45:3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1/02/12

Kinas mat 第二季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Kinas mat,瑞典电视台“中国美食”第2季开播了,今天网上放出第一集,主要讲了绍兴黄酒和中国式婚礼。和普通食品节目不同,这个节目讲了很多中国社会的事,看上去很有意思,尤其是以瑞典的冷静旁观方法拍出来。不懂瑞典语没关系,里面讲中文很多。

真正讲做菜的只有一道虾仁,一个醉虾。讲醉虾时主持人Fridrick一直纠结于虾的死活:

F: 这是活的?
Cook: 当然啦。倒酒。。。
F: 这下要死了吧?
C: 还没有。
F: 为什么要活的呢?
C: blabla。。。倒酱汁
F: 这回要死了吧?
C: 还是活的。。。
F: 还是你先吃吧。。。
C 吃。。F 吃。。。
F: 这回它大约是死的了~~~~

另外还提到了狗肉,没加任何评论;之前又提到婚礼中的两位新人之所以认识,是因为新郎被小狗咬了去打针的缘故;两相对比,很是矛盾。我比较喜欢这种拍记录片的方式。

竟然还讲了没房子不结婚的事,Ingen lägenhet, inget bröllop,瑞典语还听懂了几句 :P

11/02/12 20:25:5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