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05/31/10

Kick Ass and the city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昨天看了两场电影,Kick Ass和欲望都市2。前面一部很好看,后一部非常烂,但竟然有个亮点。

Sex and the city,这里2的电影里还是这两个主题,Sex当然还是Samansha勇斗祼男,city却变成了阿布扎比,风光旅游时间估计超过电影长度的一半,到处都是广告对白,估计收了无数的广告费。但亮点也发生在这里,那就是,在四个女人晚上去玩的时候,那个场所的卡拉OK上竟然有中文,除了英文和阿拉伯文之外。估计那个系统是我国IT民工开发的,顺便就搞文化输出了。如果不是这个中文卡拉OK,这个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Kick Ass非常好看,故事编得非常顺溜,我暂时没有发现任何说不通的情节或者是故意的过长的煽情或无聊,坏人说打就打了,好人要轰坏人,也是一句话就轰了——应该是个82无后座力炮,老书《高山下的花环》里面经常出现的。土人Nerd或Geek土就真土了,没有故意地突然间拔高,牛人像尼古拉斯凯奇培养的小罗利就真的牛,一点都不含乎,总之看得很爽。

欧洲歌唱比赛也结束了,德国姑娘夺得第一。应该说,这个比赛中直接进决赛的英法德西实力都不俗,西差点,英法没什么新意遭到人民的抛弃。原先看好的罗马尼亚夺得第3,土耳其摇滚是第2,表演还是有点搞笑。德国那个歌确实不错,夺冠不意外。

欧洲人投票很有意思,是按国家进行的,每个国家要排出除自己之外的前10名,10到4名给1到7分,第三名给8分,第二名10分,第一名给12分。就我的观感来说,有些国家的歌非常差,至少是没劲,像以色列格鲁吉亚什么的,便秘得厉害,但也能赢得自己周边国家的12分,只好佩服他们的欣赏水平了,如果不恶意猜测他们国家之间的隔阂的话,比如赛浦路斯绝对不会投土耳其的票。

DSC02674
标语经Google翻译是:警告!不许往上爬。

05/31/10 11:20:14,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8/10

柏林的博物馆岛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柏林的博物馆岛位于市中心,向西1.5km是勃兰登堡门,向东1km是亚历山大广场,前面的大街就是菩提树下大街。紧挨着这个运河围出来的岛向西就是简约肃穆的受难者纪念馆,还有洪堡大学和德国历史博物馆。

DSC02066
最靠近大街的是柏林大教堂,然后正在是老博物馆(Altes museum),它后面就是新博物馆(Neues Museum),新馆东边是国家美术馆,新馆的后边是著名的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再后面到岛的最北端是波德博物馆(Bode museum)。最值得参观的自然是佩加蒙,其次看喜好,喜欢绘画应该看美术馆,喜欢古代历史就看新馆。反正旅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其他两个没事就可以看看外观算了。如果真有时间,这几个馆倒都不是一天可以看完的。

老馆前面放着一个直径可能有10米的大脸盆,一整块大理石磨出来的,后来在美术馆里还见到了描写这个磨制过程的油画。在老馆的18根希腊柱子后面的术廊上,大门左右又分别放着两个大理石澡盆,这说明德国人想像中神仙都喜欢搞个人卫生。这个馆现在艺品不多,里面有许多石器时代的小雕塑和希腊人的陶器。这些陶器可以说明许多当时人的生活场景,包括两性关系;而石器时代的雕塑则足以让一切现代抽象雕塑家汗颜。

DSC02045

新馆里主要是古代埃及文物。战争中这个馆估计损坏极为严重,里面修理的痕迹还很明显。但是收藏的埃及文物还真是不少,德国人也是很好的搬运工,从木乃伊到坟墓,从雕像到纸莎草书,基本是挖到就搬回来了。在这里看到了真的纸莎草纸,以及象形文字及其各种变体。我专门注意了一下这些字的尺寸,基本上一行的高度都在1厘米上下,所以这种东西写不了太多长篇的东西的。反倒是两河流域的泥版楔形文字,有一些写得非常小,字也许只有3mm左右,但泥版又没有特别大的。莎草纸这种东西作为书写材料用到公元后好几个世纪,一些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出来动辄上千页的所谓古代经典确实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个古埃及奈费尔提提女王塑像也实在是超出想像。

nefertiti-x

佩加蒙博物馆以其中收藏的希腊化时期佩加蒙城里的宙斯祭坛命名的。这个地方是在现在的土耳其,在被德国人挖出来前其实没啥人知道。所以德国人就把整个120米长的浮雕外加祭坛本身全运回来了,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西汉时的作品,比现在多数见到的实际是公元后的罗马雕像要早一些。然后是一个米利都市场大门,也是现在土耳其地方上的希腊城市,门是罗马时期建的了。市场大门前有一片马赛克拼贴画,也算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精细的马赛克,每一小片都只有半厘米见方,拼出来自然细致很多。

DSC01997

DSC02003

DSC01994

这个门的后面就是著名的古巴比伦的伊什塔城门,和里面的大道。这个城门整体用蓝色琉璃砖装饰,又用黄色砖拼出图案,上面的怪兽还是凸出来的。这个砖上的东西到底算是琉璃还是瓷釉不知道,总之现在仍然保存完好,体量巨大,高有13米,公元前6世纪的人工杰作,确实是很厉害的。这个伊什塔是古巴比伦的战争女神,这座门是8座城门中唯一一座用彩砖装饰的,竟然就保留下来了。当然,还不能忘了更著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国王,当年也是纵横中东,征服犹太人,还被写在圣经里,这城就是他那时候留下来的,包括传说中的巴别塔,空中花园什么的。

DSC02008

DSC02013

这一边的楼上就全是伊斯兰艺术展,时间上就是伊斯兰兴起之后的事了,一直到近代,留下的印象就是繁复无比,这就是不让偶像崇拜的后果,力气都使到花纹上来了。里面有一个阿拉伯人的天文仪器,大体是个铜盘,上面刻满了天文符号,前面有会转的小盘和针,可能就跟计算尺一类的用法吧,正式名字是universelles astrolab,应该可以用于推算历法,虽然用的人不会明白其中真正的计算。这样到后来当推算和实际天相出现偏差的时候,推算的人就不会进行修正,然后就被会皇帝砍头,然后就被现代天文学取代了 :P

DSC02020DSC02017

博德博物馆自身建筑精良,主要是一些中世纪的宗教雕像,基督教的祭坛之类,主要是文物价值。但仍然有一些可以体现丰富的人物形像的作品。

DSC02031-s

博物馆岛有单馆的票,8欧,一天通票,14欧,三天通票19欧,感觉通票还是很好的,省得每个馆单独排除买票,尤其是新馆和佩加蒙馆。新博物馆还有排时间的服务,如果能订好某时间段的时间,买票时打在票上,就可以到时间直接入场,没定时间的就只能按入馆人数控制情况排除入场了。

05/28/10 21:59:4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EuroVision 2010半决赛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前面说的瑞典国Melodyfestival就是为全欧洲的这个歌曲大赛做准备的,最终的获胜者代表瑞典参加这个Eurovision的决赛。因为欧洲国家太多,还有一些无聊的亚洲国家要脱亚入欧,经常挤进去参加,所以决赛还要分半决赛,还是两场,今年每场都有17国,前10名胜出参加决赛。这样就有20国,外加英法德西四个大国以及主办国自动进入决赛,决赛时就要有25国一起唱了,时间是周六晚上9点。

看维基百科介绍,这个比赛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号称时间最长的电视节目,由欧洲广播联盟举办,各国的主要电视台都是它的会员。欧洲社会主义比较发达,各国吃财政的电视都是常事,瑞典国还发明了看电视税来补贴电视台,说这样他们就能不受广告商的影响保持中立公正。当然以CCTV的现实来说,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

前晚看第一场半决赛时,感觉整体水平低于瑞典国内比赛,有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意思,乏善可陈。舞蹈水准远低于韩国,舞台布置比香港的演唱会差得远。看瑞典比赛时经常还能有那么个旋律刺激人一下,到欧洲比赛这种情况就少多了。

像摩尔多瓦这地方就有点80年代风格,俄罗斯民歌也唱不响,反倒让芬兰人给唱了,最搞笑的有马耳他,搞了个人打扮成鸟人模样,在歌手后面突然举起个大翅膀。还有白俄罗斯唱蝴蝶啥的,唱到半路,女歌手也是突然间身上长出一对蝴蝶翅膀来,相当雷人,不过歌还算能听,有主旋律味道。当然这些比不过希腊,今年唱的竟然十足是新疆民歌,考虑到他们跟突厥也算世仇,真是不可想像。而土耳其就是摇滚风格,虽然表演的演员弄个金属制服加上砂轮打出火花后来又脱掉,但歌曲确实很美化了。

最恐怖的是Serbia,塞尔维亚,竟然韩流了,基本可以肯定歌手到汉城留过洋,进行了全面地拷贝。

瑞典参加的是第二场。虽然选出来这位安娜怎么感觉也不是最好的,但排前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丹麦唱那种半舞曲性质的歌,应该也算传说中的Schlager,就入选了。其实在这么长的比赛历史上,各小国都得过不少冠军了,像ABBA的Waterloo就是某年的冠军歌曲。

保加利亚唱的像是黄土高坡,瑞士荷兰也还可以,亚美尼亚似乎是个美女样子,比阿塞拜疆的好,你说这两个国家离得也够远的,还有以色列,听说黎巴嫩以前也湊过热闹。当然了,欧亚大陆这么长,东经70度以西都应该叫欧洲,新疆以东才算亚洲。好消息是,有个公司也要搞AsiaVision了,就在今年,天朝及藩属们也要参加,决赛11月在印度孟买举行。

目前最看好的歌曲是罗马尼亚人的“玩火”,还有点奇怪旋律:



以上歌曲用Eurovision 2010+各自的国名在Youtube上都能搜到,也可以去找Eurovision网站去看。

05/28/10 12:26: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6/10

瑞典将要求美国撤出所有海外军事基地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标题党一下,其实是还没上台的瑞典几个反对党的口号,号称一旦选举成功,就会要求美国人撤出所有美国境外的军事基地和核武器。报道中说,这个文件里并没有说具体会采取何种手段要求世界第一强国撤出基地,并且也没有提到俄国还有欧盟——这俩竟然还有设在境外的基地?

瑞典人民真是最优秀的地球公民!敢于直面地球强权,敢于说出最简单的实话,为瑞典人民鼓掌。

这就不像美国人的跟班英国人的金融时报,美国人把军事基地放到别人家门口,这叫维护世界和平,别人军舰出个港口,就叫“担心在太平洋扩张”,这说不通是吧;其实上面报道的英文网站也是这样的。

05/26/10 12:30:48,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4/10

20年代的种族主义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文明与野蛮》一书以前就读过了,现在看又有点有意思的东西。这本书于1929年首次出版,路威教授批判了当时的种族主义:

开口遗传闭口遗传的人,当然不肯慰情聊胜于无,就此知足。他们要把黑人看得只比黑猩猩高一等,并且照规矩还要在白人中分出高低来。西北欧洲的高身材白皮肤的诺迭克人(Nordic),法国中部和德国南部的矮胖而圆头的阿尔卑斯人,西班牙南意大利和希腊的短小黝黑的地中海人,据说是各有各的特殊心理,由遗传而来。诺迭克人冒险,好战,富有智慧,是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帝国主义的;地中海人伶俐,轻快,狡猾,而长于艺术。这两种人都高出于阿尔卑斯蠢材之上,他们只有节俭,忍耐,诚实等等庸人之德,天生只配替诺迭克主子当奴才。这些有声有色的比照,遗传论者用来解说欧洲的文化史。


作者是研究文化与文明的学者,自然早已经看破这种说法“全是不值一听的呓语”,但他还是不得不一点点批判这种想法,用了统计上比例多低,混血多少,文化的发展,比如日本没有任何新血液输入,也突然之间进行了改革跨入先进国家行列了,同是白人,马萨诸塞州就比其他地方科学家更多,等等。但是很明显地,路威教授这些批判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大众,以至于10年后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悲惨事件。

同样地,很多中国人是有点种族主义的,对外的机会不多,便大规模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就叫地域歧视,如果他们能从河南人身上发现点普遍的外部特征,他们一定也是乐于使用的。身体特征也还是有的,比如小脚趾上的两片趾甲,这传说是山西洪洞县移民的特征,主要就分布在河南山东,当然远到北京甘肃也有。不知道“洪洞县里无好人”这句唱词是不是也同这大规模的移民有关系。

当然了,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和现实因素有关,比如抢了工作了,比如新来的人找工作失败小偷小摸了,甚至老有个不同的样子在眼前出现,让他觉得不安全了等等。

说到把希腊罗马分到第二等,把德国南部瑞士什么分到第三等,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他们从希腊罗马搬运了很多精美的东西回来,不好意思再说人家不厉害,毕竟东西放在眼前,读的书虽然是从阿拉伯文译的,但也传说是希腊罗马的,于是只好列为第二等。等到德国南部大富起来,没有10万欧元都不好意思进瑞士的银行了,这种说法也就烟消云散了。再说起来第一等的人,比20年代再略早一点,他们还因为穷得过不下去,成百万人的移民到美国,后来在美国过上好日子了,就开始发明这些胡说。

现在瑞典国都是文明人,不会再有人搞这个了。但小城马尔默今年也曾发生过当街枪战,在老城广场上发生过杀人事件——当时住的地方离那个地点不足200米,也有人去砸犹太教堂的玻璃,有些是新问题,有些是老问题。上个月浏览斯科讷时,也曾在小饭馆里遇到一个老太太,一本正经的问我们说,为什么最近街上这么多中国人——我想她没有恶意,但可能会有点心烦,就如我们看五道口和望京的韩国人一样。

书中又讲到瑞典国立人种生物学研究所规定的“较纯粹的诺迭克种型(不说是纯粹的)”是这样的:皮色白,身长168厘米以上,头宽当头长78%以下。这样的比例在瑞典国20年代时就只有30%,如果再加上黄头发蓝眼睛等更多要求,更纯粹的就只有11%了。

168厘米,这标准其实不高啊,现在据说西北欧诸国普遍平均身高都在175以上,纯粹类型的比例可能又提高了。

05/24/10 09:15:0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3/10

伦德狂欢节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大学城搞狂欢,我们就去看热闹。据说这个大学生狂欢节4年一次,机会难得,所以人山人海,也许整个瑞典南部的闲人都来了。狂欢游行开始前一个黑头发女警察还到处给人发黄纸片,上写Watch Out for Pickpoctets,其实这点动静,中国人哪里放在心上。

不过虽然最终也没有里三层外三层的规模,外三层将就还是站满了,临街的窗户也都打开站上了人,剽悍的年青人都光了上身坐在窗台上。

游行的主要内容是卡车,也没有装饰成花车,更不能表现瑞典王国斯康讷省的建设成就,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做的烂装饰,纸板油彩之类。主要内容是北欧特色的冷幽默,和他们的电视广告大概一个意思,虽然多数字都看不懂。我看这些年青人做标语牌的水平也不太行,99年去参加第一次游行时做的牌子可比他们的结实多了。

还是不重视啊,这么大的活动,一条打倒的标语都,最狠的应该也就是这个了

DSC02534

其他的搞笑的很多,王室奥巴马都要拉出来亮亮。这一对扮演下个月就要结婚的公主夫妇,未来的女王跟班还有那么点意思:

DSC02551

还有一些标语牌可能是说一些国家政策的,不过看不懂。其实他们确实也没有什么事值得举牌子来说,小城的中央火车站都可以放到卡车上了,SJ的电脑还给贴个Error:

DSC02579

比较大的收获是拍了卡车,上面的机械臂的图。这边可能人力比较贵,很多事都只是一个人做,比如送货,比如大卡车拉渣土,司机不但要开车,还要自己操作抓斗自己来装卸。所以不少大卡车的驾驶室后面都会装一个复杂的机械手臂,前端可以视情况不同加装各种斗或爪或勾,运作起来,很有变形金钢的感觉。(补一点,主要的卡车就Volve和Scania两个品牌,长得也挺像的,都是瑞典品牌,虽然现在他们都有很多外国资本,Scania已经基本上是大众公司的了,但还是让人觉得瑞典人很厉害,他们开始造车并不太早,但现在Volve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卡车制造商,Scania也还有声有色,Volve小车和Saab小车也又都开始赚钱了。)

DSC02520

在活动组织上瑞典人做得非常好,除了比预报时间晚点一个小时之外——警车大马还有自行车骑警都早早就位,天上还有直升机,警察不但配枪,还都有电警棍甚至木头警棍,游行队伍开头就是四匹大马开道;每个队伍后边都还跟着两到三人的医疗小队,其实也没事干,就是跟着游行队伍走。有个年轻的警察站在拐弯的地方,几乎很队人马过来都有人过去亲他,很快他就满脸油彩了。

DSC02433 [阅读全文]

05/23/10 21:59:5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1/10

再记个梦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DSC01897
先是在老家村子,我们俩个一块到村子西头看房子,或者是找什么人或者东西,于是就进了一座超大的房子。房子类似于福建土楼,但不是圆,是方的那种,但内部也是全土墙,上面开窗户和门,而不是木结构。厚重的土墙有多处破裂,完全像个古代遗迹,但里面好的房间还住着人。

一重又一重,走了好几道门洞,似乎也没有找到人或东西。

时空转换,又来到马尔默,住在城市边上一个小房子里,挨着一条马路,路对面就是大片的树林。路在尽头向左转向城里,拐弯的地方是一大空地,长满了野草。

突然传说拐弯的空地上来了熊和野猪,大家都要去看,某人就去了。我说野猪太危险,还是不要去,但已经去了。于是也赶过去,竟然一地的熊和野猪,和平的吃草,路边围满了人在看。

突然城里的方向传来嘈杂的声音,说是警察抓人,然后就有大群的人跑过来,也围在空地边上装作看野猪。大队警察来到,大家都很害怕。警察沿马路扔出一根绳子,正在人群中,大家不明所以。然后他们就宣布,绳子隔开的空地一侧的没事,路一侧的全抓。然后就进去了,要挨个问话。但好的一点是,盒饭只要10块钱一份,比此地大排档便宜多了。

05/21/10 22:05:0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从Malmö骑车去Lund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IMG_9637
春天来了,正是骑车的好时光。其实这两天温度相当高,房东的温度计显示已经有30℃了,下午6点还有26℃。当然感觉没有那么厉害,但一直被太阳照着的话还是相当地热。

在网上查了一下,两个小城之间的自行车路线图就有了,在本子上抄好了主要的路口,就出门了。同样走这条路线的骑车人相当不少,前后没断过人,本来还想跟上几个人一块走,可是他们的自行车传动比都大,差不多同样速度的话我蹬两圈人家只蹬一圈,平路上跑得快,然后在出城绕过高速路时就跟丢了。

这地方自行车道的设置也是见缝插针,一会在公路左边,一会又跑到右边,有时两条都有,但如果跟着箭头走会容易不少,免得一会跑到人行道上或者骑到石头铺的路上挨颠。刚出城的那一段还设计在两条公路中间,老感觉会有车过来,其实这种地方倒是都有护栏隔开了。

IMG_9595

瑞典南部乡间的风光是很好的,小村子也都很漂亮,每家一个小房子,前院后院,草皮花树,实在是相当理想的居所。麦子有的已经有20来公分高,有的刚刚返青的样子,还露着地皮——这么说可能不对,这地方大概不种冬小麦吧。路上还看到当地农民开着拖拉机在喷药,但就地里的情况看,小石头不少,和中国农民的精细耕作不能比。路边是杂草,说杂,其实没几种,倒是显得整齐很多,经常可以看到一丛丛的黄色小菊花,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叫。

IMG_9656

许多人家都在院子里种一棵开花的树,有的可能已经有几十年树龄了,开起花来确实可称得上是怒放,现在开得多是樱花苹果花一类,还有大棵的玉兰,比公园里种的开得好很多,花又大。在一个村子里还见到两只猫,一只在路边看着我骑过,另一只蹲在家门口发呆。

IMG_9651

IMG_9695

全程也许有19公里,来回就有38公里,虽然边骑边赏景,又要停下来拍照,强度不算大,但多天不锻炼,现在也是两条腿疼。
[阅读全文]

05/21/10 20:21:3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20/10

柏林三日游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跑柏林去了一趟,玩了两天半,还有快20个小时是在大巴车上度过的。这次因为图便宜,又怕飞机遇上火山灰,就选择了最稳当的汽车,就是时间比较长,但好处是可以全面领略各种公路风光。

要说距离,从瑞典南端到柏林都不到400公里,公路绕点弯也不会到500公里,一个北纬55,一个北纬52度,基本正南正北的位置。这点距离因为还要过海,全程竟然要跑8个半小时。有个夜班火车,也是这样的时间,价钱还要贵几乎一倍。但是别看这点距离,两地风光差别非常大,用地理决定论的观点来说的话,光这点地理差别已经足以让欧洲不统一了。

DSC02266

这一点在去之前是想不到的。柏林的树木花草长得非常地茂盛,用国内城市来比的话,基本上达到了广州和成都的水平,当然温度差得远,这光景大街上还有人穿羽绒服呢。反过来丹麦瑞典这边,温度倒是差不太多,但植物长得情况就差远了,当然这边植被森林都很好,但旺盛的程度基本也就能跟张北坝上草原比一下。

DSC02267

另一个感触是罗马帝国还是挺有影响力的,至少德国人在建筑上全面地回忆那个帝国的辉煌,至于是不是因此就有了两次大战这不好说。德国人慢慢兴起,到19世纪后半期才算正式统一,却修了如此众多的罗马式大房子,连搞个地铁站都是古典风格,真是也没有想到。

DSC02080

这个是个地铁站:
DSC02239

当然,德国人反省得很厉害,大屠杀纪念馆就建在勃兰登堡门旁边,更中心的位置上还有Neue Wache德国中央战争和暴政受难者纪念馆,连因性取向而受苦的人都纪念了。这个馆设计得挺好的。

柏林毕竟是经受了战争重创的城市,战后又人为分隔多年,现在去坐地铁,跑到地面上的话,还能看到在城市的中心仍然有大片的空地,还不是公园,按聊天的司机大叔的说法,这都是Scar of war,他说城区有30%的面积都是空的或者是公园,所以树很多。这种情况下,柏林就不像哥本哈根还保留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和街道了,基本上全是新房子,做博物馆那几个房子上也都满是伤痕,大柱子经常能看到弹痕或者是修补的痕迹。而博物馆里很多说明都要加上什么东西被前苏联抢走了之类的说法。

DSC02042

佩加蒙博物馆,超古典

DSC01977

05/20/10 16:57:1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瑞典和丹麦的语言交流情况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摘自著名瑞典侦探小说“马丁·贝克刑事档案”中的《失踪的消防车》,原作出版于1969年。

以为瑞典人跟丹麦人可以在语言上轻易沟通,是多年来两国高层之间共同维护、珍惜的说法。

但这常是经过美化的,说严重一点就是一厢情愿或是幻觉,再严重点儿,坦白讲,就是说谎了。

这些一厢情愿的受害者包括了哈马尔和一位著名的丹麦犯罪学家,他们相识多年,在数不清的国际会议里并肩奋战。他们是好友,两个人常大声地跟人说他们是多么容易就掌握了彼此的语言,说完总不忘讽刺地加上一句:这是其他普通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办得到的事。

由于十年来在众多会议及高层聚会上相处融洽,他们相约在哈马尔乡下的别墅共度一个周末,结果发现他们连最简单的日常事务都无法沟通。那丹麦人开口借地图,哈马尔却拿来一张自己的相片,于是一切就此完结。他们的宇宙塌了一角,而在可笑的彼此误解下拘谨地狂欢庆祝一番后,他们改用英语交谈,结果发现其实他们一点儿都不喜欢对方。

而蒙松和莫根森保持良好关系的秘密在于他们真正了解对方。没有人会冒昧地自以为凭空就会了解对方的语言,他们常常用所谓的斯堪的纳维亚语交谈,那是自创的、大概只有他们懂得的混合语。此外,他们都是优秀的警察,具备不爱小题大做的个性。

--
我想小说中这一段描写应该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这两个国家语言交流的实际情况。文中的哈马尔是斯德哥尔摩人,离丹麦有差不多600公里远,蒙松是马尔默人,莫根森是哥本哈根人,他们之间只有几十公里,隔着一个海峡,火车来往也就40分钟,小说里那个年代还没有大桥相通,但气垫船已经有了,通过海峡也是只要35分钟。以前,马尔默所属的这块地方斯康纳还是属于丹麦的。但是他们互相之间说话并不是很通的,丹麦人的腔调和瑞典人有明显的不同。实际上他们早在60还是70年代就已经互相开放边界,人民来往基本自由,但还是这个状况。有一些交往多的人可以各自说自己的话,但同时听懂对方的话。

05/20/10 15:57:2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17/10

域名也搬了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这个域名是2004年注的,前天转到了name.com,管理起来方便些。

域名注册时是找的便宜服务商,叫第一主机,前几天搜了一下发现骂他们的很多,但我的经历应该说还不错。当然,转出前还是要先续费一年,80元,这个钱说到底还是表现到域名期限上了,再加上通用的规定是要在域名到期前至少60天才能转,不能算过分。然后就是填他们的域名转出申请表,加身份证复印件,快递过去,然后从他们的控制台上发信要求转出。先是等了几天,没收到auth code,在QQ上催了一次,第二次发就收到了。

然后就是到name.com注册,进行转移,填入auth code,付钱,确认之后就算是stage 2了。下面这步发生了奇怪的事。

这里转入的公司会给域名注册人的信箱发信,说明要有人要将某域名转过来,你是否确认。当时name.com从whois库中取得的注册信箱是对的,信箱也在我的管理之下,但就是收不到信,给他们客服发了几轮信说,他们也想不出原因。但是他们说也只有这一个办法,这个信箱收不到信,转移就绝对不会进行下去。

后来某天实在没主意了,就在那个hotmail信箱的选项里翻,居然有个Safe and blocked senders这个项目,从来不记得hotmail啥时候有这个东西,当然也没有添加过任何blocked sender,但是它的清单中有竟然有数百个邮箱,有不少还是直接@msn.com这种全面型的,很不幸name.com名列其中。赶快清除掉,再跑回name.com点重发确认信,没几分钟就收到了。然后就是点邮件中的链接,填入里面的确认码,很快就进入到stage 4了。下面的事就是等原注册商确认放行了。

这里可以看出,注册人邮箱是唯一能标明域名身份的依据,Registrant Contact Information这个项目里的邮件地址错了,域名可就基本没戏了。

国内这边其实是onlinenic,代理商的客服说只要发了auth code,他们的活就完成了。大家也都说这一步他们不会主动确认转出,就得等5天,也就是上面邮箱确认之后5天整,原注册商不主动确认放行的就会被认为是自动确认,转移就成功了。

Hotmail这个blocked sender现在终于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在收件箱里,如果认为某信是垃圾邮件,点了Junk,它的发信地址就会自动地加进去,这简直是莫名其妙,而选项里并没有关闭这个作法的项目。也许还有加过多少就把整个域名都挡了,这基本上算是bug吧。

05/17/10 20:50:5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11/10

芦芛尿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以前桑林志写过这个特殊的人体现象,就是吃完芦芛后尿会有怪味,当时还讨论过。不过在当时没有这个经验,但现在有了。来这边之后,应该只吃过3次芦芛,这里的差不多2块钱一根的价钱,春天没到时样子还超级难看。

每次吃完都会发现这个现象,原来还以为是下水道或者是肾结石作怪,后来突然想到这个,总算不担心了。那味道是相当地难闻,刺鼻,有人说是像腐烂的卷心菜,或者是臭水沟,确实是这样。这篇还解释说其中有物质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S甲基3硫代丙酸酯,这东西一含硫那就不会好闻。

但是,这个东西竟然是两种奇怪的基因问题,一是吃了同样的东西你不一定会尿出这种味道,二是尿出来这个自己还不一定能闻得到,都是大家基因不同的缘故,人群中的比例还各有不同,我是属于既产生了又自己能闻到的那种,比产生了自己又闻不到的应该在人品上好一点吧。

同样的还有咖啡尿,就是喝了咖啡尿会有咖啡味,这个是什么物质就没人研究了,也许还是咖啡,只是人体消化不了那么多?好的一点是,这个味道总算挺好闻的。Urban Dictionary上面也有这一条。

05/11/10 17:38:1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10/10

小鹅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春天刚到,大白天的气温还经常在10度上下,有几天高的也不过18度(摄氏度这个东西是瑞典人发明的,马尔默还有条街以此为命)。但是,英勇的野生动物竟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自然使命,养育儿女。想想1个多月前这些家伙还卧在冰天雪地里,看见人过来就扑上来要吃的,小草刚露头时它们夜以继日地在草地上吃,没想到这么快小家伙都已经开始吃草了。也不知他们在什么地方下蛋又孵化的。

goose-1

有的一家有3、4只小鹅,有的一家就有6只之多。

goose-3

这一家是独生子女,果然宝贝异常,不小心离得近了,还会吓人,发出咝咝的声音。

goose-4

这是在另一片草地上吃草的镜头,今天大概移动了300来米远。这些动物要养孩子,就不能乱跑,亏得马尔默号称公园城市,否则很难养活这么多鹅和鸭。

goose-8

goose-9

goose-2

刚才看Flickr,竟然看到一个说明:马尔默的鹅和鸭只怕比人还多吧!这里又发现了很多关于马尔默及其公园的照片,照得不错。

05/10/10 16:53:3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07/10

新咖啡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DSC01838
好像是哪天在谁的Blog上学到的方法,就是用漏斗过滤的方法冲泡咖啡。没想到本地超市就有这种漏斗卖,20块,滤纸更是一堆堆的卖,平均下来5分钱一张,于是就买来试了一下。

效果果然比速溶咖啡好一些,主要就是显得味道比较纯,咖啡香比较重,当然也还没有达到专门咖啡店的水平,但已经可以体会到速溶咖啡里肯定添加了不少东西了。

这可能是最简单的冲咖啡的器具了,不知道咖啡粉煮一下或者还要从豆子开始的那些大机器是不是更好。

想起来,在唐朝时候,中国人喝茶时也是磨成粉,再加上葱姜盐什么的煮一锅来喝,不知道怎么受得了。

再贴两张湖光山色图。

DSC01829

DSC01828

05/07/10 15:34:44,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摘抄讲话的效果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这两天流传一个贴子,奥黑终于说出白人的心声了:

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这个链接是讲话的视频。原文是这样的:

You know if you talk to Chinese leaders I think they will acknowledge immediately that if over a billion Chinese citizens have the same living patterns as Australians and Americans do right now then all of us are in for a very miserable time, the planet just can’t sustain it, so they understand that they’ve got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a new model that is more sustainable that allows them to pursue the economic growth that they’re pursu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aling with thes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还有这句更狠:

The point we’ve tried to make is we can’t, we can’t allow China to wait.

如果只看此贴的标题和那个中文翻译的话,简直是种族主义民族歧视,好日子只能我过,你们没门了,你们会让地球承担不了,中国人在威胁地球生存。然后就有人直接骂他无耻,有人说是战争宣言。但如果通读全文,或者只读采访中相关的那两段,就会发现没那个意思,无非还是减排节能的事,其实同十一五规划一模一样,还远不如十一五规划更具体更直接。

奥巴马在采访中也谈到美国和澳大利亚人的巨大碳足迹问题,于是有人又抄了这句: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这其实只是半句,后面还没完。这一句配合上面的文字,效果绝妙,尤其是那个Way of life,生活方式,直接就涉及碳排放问题啊。尤其是,这一句的前面是a warming planet,那就更是了。

这一句来自奥黑的就职讲话,有人翻译为:我们不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道歉,也会毫不动摇地保护它。美国人官方翻译是:我们不会在价值观念上退缩,也不会动摇捍卫它的决心。其实那一整段说的是国家的安全与理念,不是生活方式问题,后面半句说的是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总的来说,语言真是大问题。以前可能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原文,所以问题最大,有些事情让你永远不能释怀;现在可以看到原文,但仍旧有人不看或者看不明白,或者只是匆忙上网不去看,也仍旧有无数的误解。又或者是另外一些大家都不熟的语言,可能就会产生更深的鸿沟。

很多年以前,有天晚饭后在打麦场上听大人讲各种传奇,有位中年妇女就讲说日本人正在海底挖洞,要一直挖到中国下面,然后在里面灌上石油,灌满了就点个火,中国就全没了。当时听得我们一众小孩惊骇莫名,夜里做梦都很害怕。现在想来,它最初的来历很可能是她老公是在县城当工人的,看到或者听到的消息,无非是日本人搞战略石油储备,在海岛上挖洞储油。然后看的人不理解,就曲解成这样的天方夜谭了。日本人开始搞这个是70年代后期的事,现在中国也在海岛上挖洞灌石油。

05/07/10 15:09:44,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05/10

瑞典的五月:一个国家又逢春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原文在The Local:May in Sweden: A nation back in bloom

媒体记者Kim Loughran从1966年不经意地移居到这个国家后,就坚持每月记录他对这个国家的印象,这个国家他现在称之为家。

五月是花之月。森林的地面上开满了害羞的白色木莲花,在太阳晒暖的岩石周围,则满是铃兰(又称山谷百合,瑞典民选最喜爱花朵)。也许是为了照顾选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瑞典的6个主要政党都用花作为自己的标志。准确的说,绿党选择的蒲公英是种草。社会民主党则在很早前就把五月一日占为己有,他们彬彬有礼地在街道上游行,广场上回响着演讲声。

瑞典是一个世俗国家,日历上却满是宗教节日。五月开头是耶酥升天节,爱开玩笑的人叫它耶酥飞走吧节。总共13个公共假日中有9天是宗教节日。这些节日的说法,那真是越模糊越好,只不过是对过去的一点联想,未来也许会用得着。从12世纪起,瑞典人就信基督教了,也就从英伦三岛云游过来的教士们信得更早了。

现在说来,比较正式地属于瑞典路德教派的人口比例略少于四分之三。在2000年之前,教堂都是国家管理机关,保管着人口数据。除非到了圣诞节,教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供人从外面礼拜的。信教人口的性别比例也在变化,路德派的牧师有25%是女的,神学院的学生更是绝大多数都是女的了。

瑞典人的生活是世俗的,可喜欢去教堂结婚,至少46%的人是这么做的,最主要的结婚时间是圣灵降临节那一周。这个节也就是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那一天圣灵会从天堂飞下来,激发一下传道者的斗志,顺便鼓励瑞典人民结婚。给结婚仪式定时间虽说要照顾到所有亲戚朋友,但更主要的是,一定要抓住这个最佳结婚季。

瑞典人改名太常见了,有一段时间政府都鼓励这么干。19世纪中期以前,姓氏这个东西还是中层或上层社会的专利,农民们生了儿子就叫“古那儿,斯文他家的”,或者正式点就叫古那尔·斯文森,一个意思,生闺女就叫“安娜,斯文他家的”,我们可是支持男女平等的。统计员们很不满意,他们说叫斯文森安德森的太多了。这些专业人士影响力是很大的。乡下人有点钱的就从大自然中找个姓来用,顶多砍一点补一点,那就有了桦树比约克,石头斯腾,小溪斯特罗姆,树枝格林,湖人斯杨,狗熊比扬,新树枝特维格,岛民艾兰德,雄鹰法尔考,等等。冷不丁还会有人合起来用,那就很有乐子了,山上的海滩,海里的山,还有枞树叶。约翰松是最常见的姓,但是瑞典人喜欢叫自己是斯文松,这一点在他们去宾馆开房时看得最明白,前台登记最多的就是斯文松。

如果你为了买房子四处转过,很可能在上个月也就是四月份已经买下了,对房屋销售来说那是春天的高峰。中介们都喜欢那时候明亮的阳光,房子也像白菜一样好卖。然后到五月,你大概就得准备好去逛宜家了。满世界的宜家。它印的产品目录比圣经还多,并且光是为了填满它的厨房,它就成了瑞典最主要的食品出口商。在瑞典人民的民族精神中,宜家占有中心位置。它从一个农村小子的冷酷运作起步,现在成为全球化的成功企业。故事很简单,却是他们自豪的源泉。但人们也有所不满,说宜家把这个国家的设计美学完全管死了。偏偏我们都用它,这无疑是给这种情绪伤口上洒盐。

一年中的这个时候,人们又开始坐在外面找乐,吃一块饼干,喝两口经典的压榨果汁。这种乐趣,那吸引力真是无人能敌。有一年有个日本马拉松选手,在大太阳地儿里跑累了,就退出比赛,跑到斯德哥尔摩一户人家的花园里,坐到树下,同人家一起享受起来了。那可是1912年的奥运会比赛。这个日本人叫金栗四三,他也不好意思再回去,就自己坐了个火车从西伯利亚那里回国了。1966年他又回来,完成了他的比赛。这些年来,斯德哥尔摩马拉松比赛通常都是安排在五月末或是六月初举行。

The Year in Sweden by Kim Loughran is on sale now at the AdLibris online bookstore.
Kim Loughran (news@thelocal.se)
留言中有人指出,如果生女孩,一般叫Svensdotter,但这种姓一般不会传下去。

05/05/10 22:33:4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欧洲人模拟整个行星的计划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这个文章读起来像是民科,又像是公关宣传。想像力有点过于奔放了吧。
//在阿西莫夫的正电子反馈线圈没有发明之前,想预测人类社会的走向肯定是妄想。
//数学是很好的工具,但它看起来不像是为人类社会设计的。
//第一条回复是:也许我们已经在这么个模拟器里了 :P

来自MIT技术评论

“Live Earth Simulator”将利用经济、环境及健康数据来生成一个实时的整个地球的模型。

发生全球危机时,我们将有一个复杂的系统来对最新情况进行直接观察:气候、食物供应、能源供应、银行交易等等。还可以加上世界各地的战争威胁,以及发生全球性流行病的可能性,这将是每个人起床时所能看到的一个奇迹。

在理解这些系统的各个方面时,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还能做得更多吗?

目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Dirk Helbing提出了一项极具野心的计划,它将走得更远。

Helbing的思路是发起一个类似曼哈顿计划的工程,来研究和理解所有这些技术-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他的计划是收集本行星上的所有详细数据,用它来模拟整体经济的行为,然后预测或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社会版的Google地球。我们都已经玩过Gooele的三维地球模型,它用了真实的数据来显示你居住生活的地方,甚至还有你的房子和后院。

想像一下使用真实的实时数据来打造一个模拟整个地球的模型吧,它不光包含行星本身,还将包含在它上面繁衍生息的人类,它会用到金融交易、健康记录、旅行细节、二氧化碳排放等等数据。Helbing称之为“现实挖掘”。

这个模型不光能实时地模拟这个地球,它还能模拟未来,就像是天气预报的模式。

Helbing的模拟器能发现经济泡沫和危机,提前警告人们全球性流行病的爆发,并能对如何处置提供建议,它还将能够预测地区冲突,还有我们的行为对于气候的影响。他甚至还将设计一个情况研究室,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让全球领袖在其中察看并处理危机。

这个全息的Google地球将被称为Living Earth Simulator,Helbing的计划是在2022年时可以运行,花费将是10亿欧元,由欧盟提供。他甚至已经组建了一个团队来提供帮助,其中包括了大多数欧洲顶尖大学的合作伙伴。

这项计划和它的野心会带来什么呢?初看起来,它对未来的看法是让人担忧的甚至很吓人。Living Earth Simulator将改变我们观察自身和这个行星的方式,具体怎样现在很难想像。

对于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毫无疑问需要对它的整体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进行更好的理解。我们同样也需要了解如何平衡这些全球性系统的益处及其产生的问题。

这一能力无论如何都将实现。在不远的将来,计算能力就将能够处理这样的任务。

最大的担心是这不是公共大学及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所能完成的任务。Living Earth Simulator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会让它对保险公司、金融交易商、全球性企业以及搜索引擎都极具价值。

也许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就很想要这样的系统,或者已经在打造了,这并不难以想像。如果它吞不下,也还有大量的公司。想像一下,也许可以有个高盛地球模拟器,或者P.L.A也会搞一个。10亿欧元不过这些机构操纵的金钱中的一点而已。

通过这个棱镜来观察,很明显或者很必要的这个项目应该由公众支持和管理。希望欧盟能认可由Helbing来领导这一工程,他将是新的技术社会经济学上的世界领袖。

Living Earth Simulator就要来了,不管哪种方式,甚至会出现在起居室里或者是在手机上。唯一的问题是谁来建造它。

Ref: arxiv.org/abs/1004.4969: The FuturICT Knowledge Accelerator

05/05/10 11:14:0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03/10

哥本哈根动物园的动物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除去哥本哈根动物园老拿天朝说事这个,游览还是很愉快的。这个动物园的设计管理也让人耳目一新,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动物,栏杆不是到处都很高,水下的也加上玻璃可以看到,还有儿童可以触摸的家畜,最重要的是这里养的动物基本上都比较活跃,除了豹子和小熊猫躲在树上睡觉之外,其他所有的动物都活蹦乱跳,让人觉得它们活得都不错。

在水下游泳的企鹅
IMG_8486

水下的河马,水里一堆堆的粪便
IMG_8594

天高云淡的非洲动物馆
IMG_8571

长了个狮子头的猴子,其实个子很小
IMG_8542

猴山不特别,但饲养员在喂食的时候还有讲解
IMG_8528

水獭最喜欢的玩具就是那个大麻袋
IMG_8501

蝴蝶和其他一些喜热的动物养在温室里,人走进去,蝴蝶就在身边飞
IMG_8472

奇怪的喜欢展示一边翅膀的鸟,这里也没有栏杆,鸟也不怕人
IMG_8430

传说的丑陋动物,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其实也不算特别丑
IMG_8606

刚孵出来的小鸡,多少年没见到了
IMG_8639

最后来一张工笔花鸟,绘画也都是有事实基础的啊
IMG_8463

05/03/10 16:22:2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本地图书馆调整国际语言书架,从顶楼拿到人最多最方便的二楼大厅,同时也不知从哪里挖出来几本怪书,这本《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新发现的。这本书是87北大出版的,铅字印刷,充满了铅印特有的错误,就是字和图表都会颠倒。87年出,同年就出现在马尔默,然后直到两年后才有人借阅,可能也是拜某事件所赐逃难的学生吧。从那时起,这本如此专业的中文简体书竟然颇有几人阅读,真是不容易啊。

当年中国还没有实行国际标准书号,所以就没有ISBN了;作者是苏联人B A 伊斯特林,左少兴译,王荣宅校。

这本书好的一点是作者是俄罗斯人,虽然也一样自大,但毕竟没有英美那么自大,还不至于一路只夸罗马,又不学习其他文字,最后让韩国人自己鼓吹的谚文字母多厉害给骗了。至少从感觉上,这位苏联人更具有全球观念。他对波斯,阿拉伯一系的字母,对中文,南亚文字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对中文的介绍可以说相当准确的,只记得在一处译注中被注明说错了。

更重要的是他对文字史的看法,也相当新,也许这也是唯物史观的一点好处?他主要是认为,任何语言采用某种文字,必有其物质,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本书就在这些地方用了很大力气,讲述文字史上重要现象的前因后果。比如他认为,文字的产生要与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国汉字和埃及的文字一经产生就发展较快,也是因为这两种文字产生之时正适奴隶制统一帝国的大发展时期,而苏美尔人发明文字虽走,但很长时间里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公元前3000年那会儿)。

讲到汉字,作者也批判了一些认为表音才好才先进才进步的思路,作者认为,采用哪种文字首先要看语言自身的特点,其次是历史上这群人的经历。比如汉字,对应的汉语是标准的孤立语,或者叫分析语,词与词之间完全独立,同时这个语言的特点又是完全的单音节,至少古汉语是这样的,有些方言似乎有多音节表达一个意思的。总之汉语的特点已经决定了最适合汉语的文字是表词的文字,而不是表音,这同时还因为同音词太多——这里指古汉语的情况,一个字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词。这些特点,是先于文字产生就存在的,是这群人自然发展的结果,不必评价其优劣,也无法再改变它,因为这就是已经存在的现实。

不说古代,就是现代以双字词三字词为主的情况下,同音词还是不少,一起,一齐,意气这一类的,用多个音节一起来进行区分也不是特别有效。所以,汉语拼音化走了一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活路了。与之相反的是汉字的自然发展,它从表词的文字体系走上了词素的道路,以前单个的有意义的汉字开始组成词,单字只作为词的一部分。到今天为止,这个变化还在迅猛发展,用字可能在减少,但词的数量在不断增多。

也有人认为这时的汉字也是表音的符号,具体到汉语就是音节,但作者认为这里还是表意为主。但从最新的发展方向来看,尤其是以火星文为代表的,有相当强的表音趋势:酱紫 表这样,还有各种拼音输入法造成的句子。当然也还有取形似的一个方向:請茬佌輸扖鈥★魰,大家竟然能够读得懂,实在是一件奇事。这当中,似乎形体还要比音节有更多的应用。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汉字也没有必要拼音化,那就是这个文字本身没有语法变化,不像英法德俄这些屈折语词要变来变去,这个格那个数的还有性,也不像日语那样的粘着语,每个词后面要跟一个指示格的成分。

更进一步,汉字似乎还没有遇到大量外来语涌入以至于本身语言不能应对,只好引入外来音;尤其是从意义上不能应对,必须采用大量音译的情况;甚至音译都不够,而必须引入新的发音方式的情况,这些汉语都没有遇到。大量的外来词,要么被接受了,像波菜葡萄,要么被消化了,像激光电脑,大量无法应付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过。当然也还有一些完全不明所以的东西存在:困敦 赤奮若 攝提格 單閼 執徐 大荒落 敦戕 协洽 涒灘 作噩 阉茂 大淵獻。只知道这一组完全不像汉语的了。这一点,作者认为日语已经发生了修改读音也不够的情况,对日语一直坚持的开音节原则都造成了麻烦。

还有作者也认为像巴比伦人后来走向表音的音节文字,其实应该说苏美尔人逐渐走向表音,就同这种民族间的交往分不开,有太多的东西完全不能整合,至少是意义上无法整合,只好引入其他民族的发音,久而久之,表音就开始了。这一点上,必须感叹中东那块地方,地方不大,先后走向文明的民族却是一个又一个,并且都有相当的创造力,互相之间可以借鉴,这是古代中国所不具备的条件。

以前看中东古文字的解读,一直不理解,直到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才算是看到了各种古文字的解读细节,了解到它们各自的初步的语法。简单的说,就是多种中东文字先后走上表示音节的道路,但用法各异。原创的文字最开始都是表词的,跟汉字一样。后来变化时,比如苏美尔人的房屋这个字,读出来是e的音,到巴比伦人那里房屋读成是bitu,于是巴比伦人就还用苏美尔当初创造的那个楔形符号,但让它读bitu,同时让它表示bit这个音节,但同时也还保留苏美尔的音节e。所以这些文字最终的写法同意义之间都是N对N的关系,具体什么意思要有多种方法来进行限定,比如加限定符,是人就加人的符号,是神又加另外一种符号,这无形中倒是给解读带来了方便。但最终的解读,通常还是要靠同它有联系的活或半活的语言来推算。也亏得中东那块地方民族众多,情况复杂,互相之间联系又多,总有可能碰上一种现在还在用或者有所了解的语言,而古代那些国王刻个碑还经常要写三种文字什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读那些早已经死亡的文字。相反印度古文明就不能理解,虽然早期的摩亨佐达罗那个遗址有一些文字符号出土,但它没有任何参照,就至今不能解读。同样的还有古代希腊那块地方的克里特米诺斯文明,有一些文字,也是至今不能解读。因为在它们灭亡之后,而新的希腊文明出现之前,中间有数百年完全不知有文字的时代。

用音节文字也不是落后,也是同一定语言的特点相联系的。像印度一系,包括先后接受过佛教的那些南亚地方,他们的文字至今都可以称为音节文字,当然发展到现在,它们也有单独的元音字母,但主要的还是不同元音同短元音a组成的音节,如果要表示其他元音,就要在现有的字母上下前后加上各种发音符号。这又造成最终需要的符号多达数百个,如印度天城体梵文就要铅字约600个,读起来还特别麻烦。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语言表达语音是无比的精确。藏语好像也是这样。

解的另一个惑同辅音文字有关.以前读书,知道腓尼基人创造的最著名的字母其实只是表示辅音的,它完全地不表示任何元音。写下来的文字也是只有辅音,这是因为这些语言末质上就特别强调辅音,如各种闪族语言;元音似乎只是夹在词中间,不同的元音表示不同的语法形式或者是派生词。书中举例,KTL在古希伯来语中就是杀的意思,KeToL这样读就是动词不定式,KoTel就是杀人者,KaTul则是被杀者。但是后来为了读得准确,像阿拉伯文,就又要加元音(说是世俗用法中元音一般不写出来),又要在行上或行下加点,虽然阅读不易,却几乎发展成为艺术创作了,清真寺上面繁复的图案样式不少其实就是文字。

作者最后强调的是希腊人的发明,元音音素字母表,也就是在字母表中单独拉出来几个或创造几个专门表示元音,可能毕竟人类说话还是要元音,尤其是像意大利歌剧那样的,元音成分比较大(应该大不过汉语吧),不可能随便就忽略掉不写,所以就发明了元音表示法。这又符合了世界上一大批人的语言习惯,发展成为一大派别,也是现在最有势力的一派。

但是后来西欧各国直接引用拉丁字母,不加辨别,作者表示这一点很不进步,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最终结果就是,像法语意大利语要使用多种发音符号,或者像英语德语要使用多种字母组合的拼法,或者像东欧北欧一些语言不得不添加一些奇怪字母,都是因为拉丁字母表并不能完美地表示该国的语言发音的缘故。然后作者还批判了英法等国几百年也不搞一次正字法,导致读音和拼写大大地错位,很不应该。其实,作者也在另一处表示,这属于正字法上的历史与稳定的原则,并且译注也指出,作者在60年代虽然鼓吹俄文也要搞正字法,但20多年过去了,一直也只是个思路,从来也没有实行。所以表音的字母语言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并不能准确地表音,而需要一套音标来辅助了。文字所代表的读音毕竟不如它代表的意义更重要。

最后,提到文字这种话题,就是作者这样的学者也免不了自尊或自卑的俗,比如这些说法:拉丁文的26个字母结构应合理地补充几个为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特别常见的语音所需要的新字母。。。或者从当前世界上通行占第二位的俄文字母音素文字中借用;希望把以拉丁文为基础建立的各种文字中使用的字母发音符号以及许多情况下使用的合体字母的写法和用法加以科学的统一,把它们的写法和用法同以俄文为基础形成的文字中的类似字母协调一致——北约集团各国看到这里只怕要吐血而亡。

与此同时,作者还批判了德国人认为北欧字母是字母之母的论调。说起来马尔默公园里还有一块石头,标牌说是文物,有符号什么的,不过没看出来。现在一看书,才知道古老的北欧字母就是竖道和斜线组成的,更神的是爱尔兰字母,竟然是在一行的中心线两边画1-5条线条,或长或短,或这边或那边组成了。要说搞20-30不同的符号实在不难,难怪书中提到,在公元前1000来年的时候,在地中海东边那一块地方,各种不同小民族都以发明字母表为乐,连从埃及到以色列也就是西奈那条路上都发掘出来两种不同的字母体系。

五笔输入法的特点是会出莫名其妙的错别字。

05/03/10 15:56:5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为什么Twitter是新闻的未来?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按:一直不知道Twitter有什么好玩,就看看这篇说些啥。看完之后,竟然更同意第一条回复的意见。未经作者同意,所有链接都在原文。

一个全新的分析揭示了这个微博在传播“重要”信息方面非常有效。

Christopher Mims

作为一个记者,依赖Twitter来寻找故事,跟踪编辑,积攒人品还有因为什么明星同它吵架,那再想对这个网站有什么客观的态度就基本上不可能了。

幸运的是,我也不需要客观,因为韩国科技院计算机系有4名研究人员已经对Twitter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的结论是,Twitter是一个互相连接的网络,也是一个过滤信息的有效途径。

在对Demi Moore和Kim Kardashian争吵一事中所选择的媒介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郭等人组建了一个20台电脑的阵列,下载了那个月的全部Twitter内容。如果你在2009年7月份用过Twitter,那你也参加了这个实验。

四度分离

以前Stanley Milgram原创的“六度分离”理论是说,地球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最多6跳联系起来,从一个熟人到下一个,这个理论对于在线社交网络来说普遍适用。

比如在MSN网络上,有1.8亿用户,用户之间距离的中位数就是6。在Twitter上,郭等人开始有这样的假定,既然只有22.1%的联系是双向的(即我订阅你,你也订阅我),那些分离度可能会更大些。实际上,Twitter上平均的分离度只有4.12。

更神的是,因为94%的Twitter用户在相互之间分离度上都小于5,所以很可能在任何张三李四之间,甚至同比尔盖茨之间,他们之间的距离都比真实生活中更小。

突发信息

“。。。不管用户有多少订阅者,只要他的推文开始在Twitter上传播,这个信息都能到达一定数量的受众,”郭说,“就是说,回复的机制让每个用户都有传播信息的能力。。。每个用户都能决定哪个信息有重要性,应该传播出去。。。在其中我们看到集体智慧的涌现。”

这些话是不是让你想起90年代大家对Web的吹捧,就是这样。那时候Web就是个混乱无组织,主要由志愿活动支持,到处是写满各种内容的网页,当然也有同样的网页毫无信息量。

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已经不得认可那些只出现在搜索结果头条上的信息,它也许只在概念上可以称为媒体内容。但看起来在Twitter这个基本上全由人工过滤的世界里,这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的通路都更短,在Twitter上的消息传播也就更快。

早先已经有研究表明,要想在Twitter上惹人注意,必须每天都固定发几条,郭等人的论文则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半数的回推发生在一小时之内,而75%发生在一天之内。”而那些最早的回推会让事情变得不同:“有趣的是从第二跳往后,也就是从来源两跳之后的回推更能招来回复,经常都能跑到5跳以外。”

Twitter上有许多孤独的人

同Twitter这种互联的本质相反,郭等人的分析也揭示出这里有许多孤独的人,并且还不只是那些只在周六晚上8点发一些愤怒的政治文的人,“66.7%的用户没有被他们订阅的任何人反过来订阅,我们想这是因为对这些用户来说,Twitter更像是个信息来源,而不是一个社交网络。”

也许还有其他没有分析到的原因,那就是在Twitter上和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些人就是比另外的人招人喜欢。

表面上看,Twitter简单得如同猴子加键盘,但是它不要求连接一定要双向这一点也许正是Twitter天才的地方。最后,大家都订阅MIT技术评论去吧,但要说明在先,这地方不是活人,也不讲良心,如果它不反过来订阅你,可不要生气。

第一条回复:Why Twitter is a Joke。你的开场白说明够明白了,只有记者和明星才觉得Twitter有意思,因为它让你们的工作变简单了。对我们这些人来说,这个服务没有任何现实用途。是的,它对革命和街头暴乱很有用。看着吧,看Twitter怎么变成这一十年中的Geocities吧,只要VC们能卖掉它或者IPO,它就完蛋了。

05/03/10 12:38:4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5/01/10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DSC01757

DSC01753

DSC01773

DSC01780

DSC01792

DSC01786

DSC01806

DSC01807

IMG_8805

这里人们都喜欢花,广场上经常有卖花的摊位,菜市场上也是,超市里更是随时有。这里卖花经常还是带盆的。难得的是市政管理上也到处种花,公园里种,路边也种,广场上也种,品种还各不相同,郁金香风信子都经常出现在路边。

05/01/10 23:54:1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迎春节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春天总算要来了,气温在非常缓慢地上升,树叶在非常慢地长出来,各种花也在缓慢地突然出现。北欧人民也是等得心急,所以专门设了这么个节日,来庆祝春天的降临,还有太阳和光的再度普照。

这个节日正式名称叫Valborg,英文写作Walpurgis Night。取的是一位基督教圣人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个北欧传统节日,也就是异教信仰的节日,只是因为日子和那位圣人成为圣人的日子一样,就这么挂名了,有点国际化接轨的意思。也只有在这里,才这么盼望春天来临。同样的还有只有在这里过一个冬天,才知道为什么北欧传奇故事都是黑暗与光明,因为这里真的是黑起来真黑,下午3点就黑,亮起来也是真亮,就现在晚上9点室外还可以看清人的面孔,甚至还是阴天。

主要的活动就是唱春天的歌和点篝火,外加野餐。看了个消息说下午4点就开始,还以为能和中国庙会一样热闹,其实差得老远。6点多跑去的时候,人们正一家家坐在草地上搞烧烤。就是这样的景象:

IMG_8784

其实烧烤的内容也非常简单,看上去就是香肠和著名的肉丸,草地边上还有三四家摆摊的,卖的也是这些,外加啤酒饮料。没得烤的就显得比较无聊了,只能闲逛。也有一个小节目,比较简单:

IMG_8771

有经验的当地人很多都在9点以后才走过来:

IMG_8835

9点半才算开演,主要演出是合唱团唱民歌,搭的戏台原来就是为了唱歌用的;高高的吊车吊了个杂技演员,表演高空杂技:

IMG_8844

然后火就点着了:

IMG_8856

他们唱的歌比较低沉,又不是宗教那样的,没有欢快的调子,也没有特别容易上口的旋律,应该是相当传统的东西吧。

这个活动最大的收获是看人,在这里还没有见过这么多人。除了自家烧烤而不是小吃摊大排档之外,其他和庙会也挺像的,半大的孩子四处乱窜,中学生一群一群的呼朋引伴,还有一大群朋克青年也打扮了聚在一起。还有这个节日虽然叫了基督教圣人的名字,但却不是宗教节日,所以中东面孔的人也是非常多。

当地政府组织这个活动也是非常严密,那么点人流量,也是封了条小路,汽车不让通行,保安一堆,警察三两成群不断巡逻,还有消防水龙直接拉到篝火边上,另外还有救护车一旁待命。其实那个密度,不太可能发生什么事了。看着他们烧烤的内容,我就想如果摆个羊肉串摊子,绝对秒杀一切香肠和肉丸。

05/01/10 23:23:1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