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02/26/10

Debian启动无显示Fcitx和Firefox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Debian sid升级内核到2.6.32-2之后,就发现启动时屏幕上一片黑,只见硬盘灯在亮,然后就是GDM出来了,登录后X工作也正常;然后到关机时也是直接黑屏,直到断电。在X工作过程中,用Ctrl+Alt+F1-6不能切换,按下这些键时只是鼠标不见了,屏幕上其他完全不变,切换到7时鼠标再次出现,又能正常使用了。

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感觉不爽,查了一番,发现这个Bug,#567393 Blank console with KMS enabled,是内核KMS几fb以及Intel显卡驱动之类的几个东西之间有冲突。用其中说的几招试了下,也不管用,看到后面大体是内核中有改进,那就等内核再更新吧——自从用Debian后,是越来越不想自己编译内核了。

Fcitx,Linux上最好用的中文输入法,最近Sid里面也更新到3.6.3了,有一些新变化,配置文件服务XDG的规定,放到~/.config/fcitx目录下了,原来的~/.fcitx就没有用了。但它自己起动后没有自动生成config文件,虽然也不影响工作,但如果想自己改一下设置,就得运行fcitx -c来生成一下。里面的项目没有什么变化。

另外就是Fcitx也搞了个系统托盘图标,其实没啥用,在上面点鼠标左键可以切换中英输入,点中键可以隐藏主窗口。它在Xfce4的Panel上面还不会刷新背景,于是就带着前一个图标的图样显示在那里,我这里是时钟,很不好看,还是生成一个config把它去掉算了。

Fcitx新的一些变化在随包的PDF文档中有说明,/usr/share/doc/fcitx/下面。

Debian因为Mozilla Firefox商标的问题,没办法直接使用,自己打包成了Iceweasel,但它打包比较慢,现在还在3.5.8,有些网站还不认可Iceweasel这个字符串,还有就是把一些组件单独打包,前些时使用一直段错误。后来就自己下载官方Firefox用了,一直也还不错。但在设置系统默认浏览器上还是一直有点麻烦。时不时的Opera就要跳出来,还有Google chrome。

今天看了下,原来Opera在Alternatives系统中给自己设的优先级是80,有点过份,别的程序一般都只设为50。那就把firefox设为90吧。用下面命令来查询这些浏览器:

update-alternatives --query x-www-browser

把Firefox设为90: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x-www-browser x-www-browser /usr/bin/firefox 90

然后让这个系统自己选择就是了:

update-alternatives --auto x-www-browser

Firefox在退出时有时会崩溃,发了无数崩溃报告了,有次看了下,可能是和一些中文字体相关的错误,不知道怎么办。

Google Chrome beta也设自己是默认浏览器,可能是在:

/usr/share/gnome-control-center/default-apps/google-chrome.xml

不过不用Gnome,只有一些程序会认这个。删了算了。

Google-Chrome beta还在系统里加cron-daily项目,感觉不怎么样,虽然它只是做升级用的。

02/26/10 11:33:4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25/10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考古年代学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按]下面是英国博物馆出版社出的一本书,Mesopotamia,ISBN 0 7141 2181 9,最后一节Chronology的简单翻译。这本书是2000年的修订版,还是比较新的,再加上British Museum的大名,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反映了这些年代问题的最新进展。从中可以看出,公元前900年往后才是比较准确的,往前到1400BC会有数十年的误差,再往前的话基本很难说,如果有几个世纪的误差那好像历史意义就没办法说了。而写历史书的人似乎不提这个问题,比如汉谟拉比法典,随便就是公元前1750年这么确定的时间,其实是不对的。

埃及考古也基本一样,并且大致相同时期的误差都基本差不多。公元前几百年这一段有几年的误差,前10-15世纪得有好几十年的误差,再往前的误差就是百年以上了。考古学家用的方法也不外这几种,就是一个国王世系,算是他们的在位年代,再用其他证据来补充,可以说,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是有问题的。碳14有几十年的误差也是正常的,近来年有发现说因为地球大气的变化不稳定,让这个误差也许会更大;树木年轮会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但火山喷发也会影响到大气中碳的含量;从北极冰芯中得到的大气变化模式同某一地树木的具体对应似乎也并不特别可靠。



在古代近东地区,各个社会的年表部分地依赖于一些文件,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国王世系和天文记录;这其中有一些可以得到同时期的埃及文献支持。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和后续研究,可以建立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证据,质量上差别非常大,但可以得到树木年轮学的补充,它依靠在古代足迹中发现的树木年轮的生长模式来确定年代。树木年轮尺寸的年度变化有时会受到大型火山喷发的影响,而火山喷发的时间可以从北极冰川冰芯里获得的火山灰来测定;但这类证据仍然很少,因为古代建筑遗迹中树木也很难保存得很好。放射性碳测定年代的方法给出的结果要略差一些,它使用有机物遗存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减来测定年代,这种方法对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的社会来说很有价值。

公元前900年之后发生的许多事现在可以精确地确定年代。但从900BC到1400BC之间,就会有一些累积误差,但最大的偏差不会超过约20年。Brinkman(1977)给出了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在1400BC-500BC之间的年表。

时间上再上推一些,不确定性就更大了。有一段500年的历史广为人知(Edzard 1957),它随着巴比伦第一王朝衰落而结束,但它在历史上的准确位置至今不能确定。天文学记录也可能完全不可靠。但是,亚述的沙姆士阿达德一世(Shamshi Adad I)在这段时期内的位置差不多可以知道,从他的宫殿中找到的一段木头很明确是公元前1752年砍下的(Kunihold et al 1996),因此这就意味着这位国王死在这一年之后。也因此,被广泛引用的“中等年表”——它记录了巴比伦的衰落是在公元前1595年——就要修改一下,这件事应该是在公元前1570年之后。最新的研究可能要放在公元前1500年。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公元前1499年(Gasche et al 1998),本书中就采用这个最近的年代,其他有许多年代也依赖于它。

乌尔第三王朝则可能从公元前2018年开始。阿卡德帝国可能要早40年崩溃(Hallo 1971)。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被认为是阿卡德帝国的创立者的萨贡的56年的统治,就要从大约前2200年直到前2145年。接下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王朝II期及III期,可能也延续了3个或4个世纪,其中包含了早期记录中的苏美尔国王(Cooper 1983,Ehrlich 1992)。

对于其他没有文字记录的社会,年代问题主要依靠碳14和考古学比较的方法来解决,其中存在许多问题。Ehrlich(1992)提出了各个地区的问题。随着我们往上追溯,多达几个世纪的误差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而且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些互相重迭的文化及地区之间,要想把这些年代搞清楚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02/25/10 17:31:0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23/10

意大利风度及美食与酒的关系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前面感叹了意大利美食及意大利与中国的相通之处,可能主要是马可波罗这伙计搞出来的,但它的影响之深远,远超我们的想像 :P

DSC01058
以前光看BT同学经常喝酒,还拍照留念,一排排的酒瓶子很壮观;我们也经常听说北欧人民有个习惯就是酗酒,冬天喝倒了就睡在雪地上,夏天喝爽了就往湖里跳,以至于有时候会出悲剧。但俺来之回竟然也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喝酒多起来了,没几天就搞明白了在这里怎么买酒,找到了最近的两家瑞典国营3.5%以上酒精度酒类专卖店。说起来,除了超市收款台会有排队之外,只见过瑞典人民在星期六的酒精专卖店排队,还排到店外面,绕出几个弯,保安都要定量放人进店。

为什么这里就这么能喝/想喝呢?我的研究表明,主要就是缺美食的缘故。人啊,有了感觉,这个感觉是一个无底洞,没感觉他就受不了,感觉有高层次体验再让他体会低的他就不满足,就像传说中的美国特工就用无感觉的什么方法来折磨间谍,把感觉器官都巧妙的包上,没有人可以抵挡这个刑罚。

而这里,因为食品不行,也就是舌头上胃里的感觉差了些层次,所以就得用酒精来补上,酒就能给人那种满足感,并且让人麻醉,从而更加深了感觉,或者是把那种不满足感给麻痹掉了,让人的感觉达到平衡。所以那边的感觉越差,这方面的需求就越强。酗酒就成为问题了。

所以,我们从来没听说意大利人酗酒也严重,而都听说俄罗斯人酗酒厉害,当然就是因为食物水平的差异啊!

美国特工的数据,这些国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排名很不匹配,瑞典出生率世界排名194,死亡率排名58,挪威是179和74,芬兰是187和61,丹麦是184和57,俄罗斯是178和12,天朝就好得多了,出生率排名151,死亡率排名129。很明显吧。所以瑞典人还是不要酒类国家专卖了,挪威也不要一个啤酒好几十了,派10万人去意大利学做菜,一年小成回国,第二年就解决问题了。

以上都是胡说 :P ,尤其是数字,这里面还有人口结构的问题。还有意大利出生率排名221,死亡率排名50,当然这里没准有黑手党的功劳。其实偶然碰到的西西里大叔人超级开朗;但是总归结论是:如果有下面这些,鬼才去喝到死!

foods

02/23/10 11:08:1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荷马拉小提琴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前面说到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看到一副很有感觉的画,但是不记得名字的,经过仔细从大脑中挖掘,挖到一个名字,叫Omero。刚开始还记错了,以为是Amero,今天才想到是O开头。

渊博的同学应该已经知道了,但我是Google了才知道,并且还很不理解。Omero就是荷马,用英语写是Homer,看了维基页面后估计是这样的:希腊语和意大利语都没有H开头,应该就是Omero,也许因为读音的缘故,或者是拼写法的缘故,转写后就成为Hómēros,再然后就成为Homer,成了辛普森一家。

Preti-Omero
所以这幅画描绘的确实是个盲人,还是个诗人,那些嚣张一些张扬一些就都可以理解了,至少以现代人的印象来说。但在荷马当游吟诗人的年月里,他的生活肯定没有这么舒畅,真实的荷马拉出琴来也许跟瞎子阿炳一个调。

但是现代学者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荷马并非真实的人物,而是一个虚构的诗人,是当年游吟诗人们共同想像和引用产物;而他生活的年代也完全不确定,从希罗多德往前一点,也就是前500/600来年,直到特洛伊战争那个年月,也就是前12世纪都有可能,总之是说不清楚。所以让他拉小提琴也是可以的,本来就是虚构的么,小提琴这种东西也是16世纪才发明的。

最后搜到这幅画用的词是“venicehomer play violin omero”,算是学完这些历史知识之后的成果。原作上就是一个“Omero”的名字,也有人把它称为Homer playing violin。但它似乎不是特别受到关注的作品,作者叫Mattia Preti,译为布列提,生活在明末清初,1613-1699,在意大利马耳他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作品。再引用他人评述的话就是巴洛克的风格,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讲究光线及动作的强烈对比,很有戏剧性,反映出人文精神等等。

总之那个年月里在意大利,在欧洲大概都有这么一种精神,可以个性,可以张扬,可以凭一己之力接近上帝。同时期的中国,经历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意义的翻天覆地,然后又归于沉寂。

这里有幅大图,但还是用这个对比强点的,因为当时看的感觉是这样的。

卡拉瓦乔的这个水果蓝,也很喜欢,后来的画作不再是这样的了。再后来摄影流行之后人们甚至看不起这样的工笔画,其实摄影在表达意境情绪方面可能远不如绘画自由。学院美术馆里还有其他人的水果蓝,荷马拉小提琴也有其他画家画过,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吧。

Caravaggio_Basket_of_Fruit

02/23/10 09:53:2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19/10

游威尼斯怀古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来个怀旧影展。这一串都是手机拍的,幸亏碰上了好天气。正在准备痛下决心,买个好点的相机再去观光,在狂欢节现场的长枪短炮中,手机拍照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啊

一个老大门
DSC01009

午后斜阳下的院子,还临水,怀旧杀伤力100%
DSC01008

大晴天,小桥河岸高高的红砖墙
DSC01006

小胡同
DSC00998

河岸
DSC00994

岸边的院子,虽然有墙挡着,但就是喜欢这个
DSC00991

有没有点小学操场的意思?虽然俺的小学不在河边
DSC00984

很中式吧
DSC00972

理想的院子
DSC00965

小河就像一条白花花的街道
DSC00964

跑旱船的衣服
DSC00945

村里谁他家嘛
DSC00919

02/19/10 16:12:04,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意大利跟中国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其实,挺像的:
  1. 停车比较乱,到米兰当晚就震惊了,人民群众把车停到了菲异所思的地方,比如两条斜路交叉的那个人行道三角上;
  2. 一条路两侧停的车车头会冲着同一个方向;
  3. 停的车会把早停的车堵在里面,也就是路边可能会停两排车;
  4. 晚上照明不是很足,尤其是米兰,显得很昏暗,威尼斯正在过节就好多了;
  5. 人民都吃饼和面条,尤其是碎肉拌面,吃到一次意面的料是用新鲜西红柿加上肉碎做的,完全跟北方的面条一样嘛;
  6. 空气里有雾气,也就是透明度不是特别高,这一点威尼斯在海里不是很明显,维琴察和米兰都那样,中国除了西部高原和秋天随时都那样;
  7. 人民外向爱说话,在那里两天还有机会跟一位西西里大叔说了半天,北欧人民就不爱理人;
  8. 都在室外晾衣服,北欧人民不能烘干的衣服也在自己屋里晾;
  9. 房子上有很多电视天线,威尼斯也不例外,还是传统的天线,也有卫星的;
  10. 人多,或者说爱湊热闹,见识了意大利春运的场面;
  11. 爱赶集,威尼斯的狂欢节其实就跟个庙会没两样,这也算是拉丁系人民的共同爱好;如果再加上起社,乱七八糟衣服穿起来,也就一回事了;
  12. 狂欢节衣服那个色彩斑斓,也就中国人能比了,尤其是红配绿,中意人民在这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平时又都不那么穿;
  13. 都喜欢把脸盖上,狂欢节的面具比唱戏的脸谱还差点劲;这回已经见到一位大叔扮作中国大臣的样子,我想以后天朝人民前往观光的话,不妨带身戏服,小生也可以,花脸也可以,保证有曝光率,日本人民的和服已经在行动了;
  14. 田野里有竹子,在火车上见到好些片;
  15. 农村院子里一样乱,用塑料布盖着给乱木料,用石棉瓦盖个小房子啦,都一样一样的,也就他们是拉丁式建筑我们现在是破平房,听说中国农民现在也开始买车了,院子里一停那以后就更一样了;
  16. 铁路旁都是很丑的公寓楼,距离还很近;
  17. 种地种到边边角角,意大利农民这一点实在可以和中国农民比一比了;
  18. 自动门有坏的,比如火车上,打印用票时间的小机器有打不出墨色的,就跟天朝银行里机器也会缺纸一样的;
  19. 工人干活不像北欧那样个个都有牛牛的工作服,穿个破毛衣就上建筑工地了;
  20. 普通人民英语都不咋的;
  21. 屋子里的暖气会响,流水声,可能还会有点漏水;
  22. 工作较为辛苦些,大巴车旁边都有大叔现场卖票,就差吆喝五位钱一位马上走了;
  23. 快车的准点程度也不行,但发车时间基本还是准的;
  24. 到处都有大广告牌,威尼斯的老建筑上都有;
  25. 工地很多,威尼斯也是,有的是在修老房子,有的是在空地上搞新的,听说威尼斯还要加高人行道;
  26. 都有三轮汽车;
  27. 景点附近的饭馆都有大哥大叔站街上拉人吃饭;
  28. 超市里就可以买各种酒,小中学生从酒吧买酒然后就在街上喝也没人管,不像北欧还要专营;
  29. 汽车不一定会老远让着人过街,比天朝司机将就好点吧;


看来还真挺多的,所以才会在那里挺多地方感觉有怀旧的心思吧。如果中国再发展些年头,农民收入能提升上来,别把老房子都拆光了,还是有可能达到意大利的样子的。

02/19/10 15:52:0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18/10

意大利之旅学到的实用信用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同样,这个实用信息只适用于米兰维琴察和威尼斯,时过也难免景迁,所以发贴时间也要参考。

意大利有面条和披萨饼相当棒,中国胃也应该能轻易地认可了。当然披萨是薄皮的,据说南方是厚皮的,总之是相当好吃的。价钱分布从6欧到13欧都有,维琴察便宜,威尼斯贵。

水管水可以直接喝,包括街上老城区里的饮水管,但味道肯定不如瑞典的。

旅馆不便宜,两星也要40/50欧起,但可以住得略微远一点,比如丽都岛,就是出门多坐点船,赶早班火车的话更要起早。

威尼斯除了丽都岛,都不可以行车,所以最通用的交通工具是双脚和船。这里的公交车是船,出租车也是船,救护车也是,卖菜的收垃圾的还有DHL快递的全部都是船。贡多拉是旅游船,据说相当地不便宜。

公交船票分单次,6.5欧,一天期1x欧两天期28欧三天期不记得了,如果是游玩两天三天的,显然是买通票好,2天的坐到5次就赚了,而一般都会超过这个次数,尤其是住到其他岛的话。

船票是个纸片磁卡,上面也不写是几天期的,但这里有个Validation的程序,就是上船前必须在黄色的小盒子机器上刷一下,非接触式的,跟刷公交卡一样,它的意思是注册一下这张票,记录一下时间,刷的时候就显示到期的时间。从这时起到2天之后都可以用,不走这个程序被抓到是要罚款的,最高500欧。其实坐了两天船,一次检票的也没见过。

意大利的火车票也有这个程序要走,我研究的结果是仅限慢车。因为快车是指定车次车厢和座位号的,所以不需要,过时无效。而慢车据说是3天有效,你中间下来玩一晚也行。这样就必须记录一下启用时间,也是在一个黄色的小盒子上打印一下,这个要把票伸进去,听到打印的声音即可,不清楚的话就再打印一次,打印的其实就是当前时间。

这些小黄盒子的机器通常就在上船的地方,月台上,或者是长途公交车的车门上,有的时刷一下,有的要插进去打印。

慢车的票价基本上是快车的一半。但实际上,快车也就相当于中国的Z字头车,远不如动车组,慢车也相当于K字头,也慢不到哪里去。所以250公里,快车跑两个小时半,慢车也就3个小时。但就因为价钱,慢车碰到节庆就挤得跟春运似的,其实意大利全国也不到6000万人。

在咖啡店里在柜台边吃和坐下来吃价格是不同的,甚至会贵不少。所以不少当地人都是买了站着吃,早点就是一个面包,一个那种艾斯普拉索苦咖啡,两口干掉,直接走人。又据说意大利人在早餐之后是绝对不会喝加牛奶的咖啡的,就是卡布其诺拿钱这样的,只会超小杯的苦咖啡,然后他们就能从这个看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然后据说就会刻意多赚点——这是某国际文化研究人士说的,其实也没有碰到,大家一般都还是明码标价的。

从米兰到维琴察快车22.5欧,从威尼斯到米兰快车30欧。

意大利的啤酒好像选择比较少,味道也一般,至少不如瑞典能买到的又多又好喝,但葡萄酒应该不少,饭馆里不少有自己选的House wine,价钱也不比矿泉水贵太多——当然矿泉水都是真正的矿泉水,本来也很不便宜就是了。

意大利人的英语比瑞典人民差多了,就是威尼斯这种旅游城市也不行。宾馆里有位大叔,西西里人,挺能说的,就是口音超重,据他说,贝鲁斯科尼很不错,就是比较爱玩,中国人也都不错,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比那啥啥地方来的强太多了,就是会去赌场,但是,他们输了钱还能哈哈笑,很好很好。

米兰威尼斯这一带的气温,2月中按预报的话是最低0度,最高8/9度,但实际上挺冷的,穿衣要求甚至比哥本哈根还要多一件,尤其是晚上,白天晒太阳还好,没有太阳的地方马上就冷起来,所以穿羽绒服不过分。有时候还会下点小雨,带个伞也很必要。

每个地方都有类似车票要打时间这种小法术,第一次碰上谁也烦,我第二天无聊逛到火车站前,还给两位讲英语的大婶说了半天这个小机关。意大利人大牌子上又只写个Please validate you ticket before boarding,鬼才知道是啥意思,写出来希望能有用吧。

再补充一条。欧洲人民喜欢厕所,要求也高,因此必须收费,非收费不足以向人民提供厕所服务。所以呢,到处都要收钱才能上厕所,伟大的旅游城市威尼斯自然不能落后,收费仅为1.5欧元一次,并且有专人看管,找起来也并不容易。实际上为了城市面貌,自然不能把WC字样写在明处,于是这两个小字会出现在该城正在下陷的地面上,如果碰到,千万不可错过。

02/18/10 14:08:0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意大利之旅的流水账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叫意大利之旅就跟叫80万大军是一样的,是夸张的说法,其实只去了威尼斯和维琴察,坐车经过了帕多瓦,维罗纳,布雷西亚和米兰,廉价航空公司EasyJet从米兰的马尔喷萨(Malpensa)机场进出。从米兰到威尼斯坐火车一路向东,也就250公里;如果再向东100公里,就可以到斯洛文尼亚;如果从米兰向西200公里,就进法国了,这是意大利靴子上沿比较宽阔的地方。

米兰到威尼斯算是意大利北部一条横的铁路线,向南500公里就到罗马,中间半路上会到佛罗伦萨和托斯卡纳,罗马再向南有那普乐斯,脚尖上踢到的是西西里岛。这几个地方也在考察计划列表当中,有机会就去。

作为欧洲之旅的头站,意大利这个选择还是很正确的 :P ,毕竟是古代欧洲的代表,现在欧洲的发祥之地,保存的东西又多,可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两三天的功夫实在是不够,也只是观光而已。以前单位里有个老师,退休之后赶上退休金提高,有6000多块,就和老伴到处租房子住,半年住在丽江,半年住在杭州,潇洒至极。用半年时间来感受一个城市,应该是比较充分了。

还是先从吃说起,维琴察城边上的一家小饭馆让我对西餐恢复了一点敬意。其实也就吃了意大利面,喝了House wine——这个东西好多店都有,没有再具体的名字,可以四分之一升或半升地零卖,有红酒也有白葡萄酒,通常味道都不错,据说也是一种饭馆特色。单是这个简单的意大利面,就超出瑞典好几里地的水平。想俺头一回到了伦德这个大学城,在火车站前面乱逛,就看到LP上面介绍过的一家意式餐厅,抱着体验一回LP旅游方式的心思走了进去,品尝了一回帕斯它。体验的结果并不美妙,味道只能说一般正确,但还是偏咸了,不知道口味清淡的瑞典人民怎么吃得下。

当天吃的是一个最普通的碎肉拌面,有肥肉丁,外加鸡蛋混合奶酪碎,估计是这两种料做成半稀粥的样子同细面条混合再入锅炒一下,结果就是奶香扑鼻,面条金黄。最关键的是味道吃到嘴里可以称得上是平正中和,深得做饭之道的真谛。我一口气就吃下90%,但也就此为止,因为肥肉丁加上渗出的橄榄油,再加上稀蛋黄里混合的浓香奶酪,吃到此处已经实在是犯腻了。以这个饭馆的热量和分量来看,很有农村的风范。

第一晚住维琴察是因为第二天就是情人节,威尼斯的宾馆太满,没有订到,而这里离威尼斯也只有60公里了。但维琴察据资深旅游专家介绍也是非常好看,乃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城市,它的老城保存得还挺好,到处是老建筑,这还是二战盟军炸过的结果。第二天早上在老城里走了走,看了挺大的一个潘家园市场,几个高高的教堂,然后走出城门,去了火车站。

因为来得匆忙,什么功课也没做,只知道意甲有这一队。好在有超专业导游,否则就只好走马观花花名都不知道了。这回还学习到一位古建筑牛人,名叫Andrea Palladio,就是这个威尼斯大共和国的人。说是古代,其实也就晚明时代,正是文艺复兴方兴未艾的时候,说是大共和国,其实也就这百十公里的地盘。这位建筑师在维琴察盖了无数的房子,以Villa也就是单座的小别墅为主要特色,还有教堂宫殿之类,这个小城里据说随处都是他的作品,南边小山上还有许多。更重要的是他写了几本建筑的书,基本就成为西方建筑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了,“重新发现了罗马建筑的精神”之类的。在头天晚上住的店里,门口就贴着两张大图,正是此人设计的各种房屋样式,两张图少说就有50来种,以后人再盖房子,如果不是鸟巢鸟蛋之类,大概很难超出他的圈圈了。此人可称为西方样式帕。

出了城门,应该是西门吧,在一家小咖啡店吃了东西。用欧元算账的好处是,数字都比较小,花得比较没有感觉,实在是提升消费的一大法门。

维琴察火车站前面也是一条明显很有设计的大道,两边是草地公园,看上去路比北欧宽,地比北欧脏那么一点。车站里等着乘车的人很多,也就是在这里,见识了意大利的春运。当天快车上没有多少人,因为它也快不到哪里去,但价钱却高出一倍;而慢车上却满员,从维琴察出发时人们还能站在门口,不用去车座中间挤,过了又一小站之后,过道就站满了,并且很有些人已经带上了狂欢节的装备,显然是去威尼斯湊热闹的。意大利火车对宠物是友好的,它们也可以坐车,是不是全部这样不知道,也许还是要看各车的标志吧。

到威尼斯火车站,跟着人群出了站,到售票大厅就挤抗不动,到了站前小广场,那更是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四处摆着给人画小丑脸的摊位,生意还都挺好。其实这个站前广场挺小的,紧挨着就是大运河,弄块大平地也不容易。

这个站叫S. Lucia,来前看到有文章说要分清这个站和大陆上那个站,因为他们名字里都有威尼斯,到得岛上才是正主。但好像这回看到大陆上那个站叫Maester什么的,应该不会弄错。威尼斯本岛位于潟湖中,也就是外圈有一圈坝子一样的东西,把外海同这个海将就隔开,落潮时水少些,涨潮时水多些。威尼斯本岛的样子像个鲸鱼,火车站就在它嘴巴的地方,这个形象好像还出现在船票上。大运河从它身子中间像个大问号一样穿过。

威尼斯本岛也不大,南北2公里多,东西3公里多,到处是大小河道,其实都是海水吧,到处有桥梁,步行是很好的观光方式。但是大运河上也只有4座桥,火车站两边就有两座,其他两座还是有点距离的。这个岛还有其他几个岛都是不许走车的,据说骑自行车也违法,其实也没办法骑。但这个岛上有长途汽车站,可以经由长堤开到大陆上,帕多瓦还有马可波罗机场。另外一个可以走车的岛是外圈的比较长的丽都(Lido)岛,不知道这个名字和常见的中文商业词汇丽都有没有关系。

然后就见识了威尼斯的船和桥,见到了狂欢节——主要是见到了威尼斯特色的中世纪装扮和面具,而且这些人们打扮起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玩,就喜欢让游人照相,一块照也来者不拒,并且很配合的摆姿势,并且,绝对没有要钱这一说 :P 。

最大的见识就是威尼斯的建筑,从宫殿到民居,各式各样。古老的样子又在水里泡着,老让人觉得不塌实,就是巨大的学院美术馆里的楼面都能感觉到下陷了。在学术美术馆,看到的最喜欢的画作是一个老人闭着眼拉小提琴的,也许是瞎的吧,神情自得,略显嚣张,境界全出而立意甚高,可惜没拍照,也没有记下名字,现在怎么也搜不到了。依稀记得是16世纪末期的作品。

威尼斯整个来说,就是一个大花园,很幸运地保存下来了,有些房子也许产权已经说不清,被官方占了,但好几百年也没有就此推倒,那个什么教堂前头,冲着海的方向有个白色的小孩雕塑,据说晚上还要用玻璃柜子封起来以免被破坏,大白天还专门有位警察大哥不辞无聊地专职站在他的身后,大概就为了不让人乱摸吧。这个还是不知道名字 :P

这个城市实在够老,不光是宫殿大教堂,这些其实不容易有感觉,倒是那些砖都掉渣的老民居,临街面水的小花园,伸出墙头的一棵歪脖树,在冬天快要过去的太阳光照耀下,老是让人生出许多思古的情绪来。

02/18/10 13:30:04,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12/10

“送戏下乡”工程惠及小城马尔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昨天去图书馆,竟然看到了春节文艺演出。据说是北京文联下属的单位,瑞典这边是商会和北欧唯一的一家赌场(可能吧)主办。之所以放在图书馆演出,我想就是因为这家赌场就在图书馆的河对面吧。

今天早上看新闻,这个演出也成了重要新闻,长度远远超过奥巴马接见大和尚的事。

IMG_7252

不过节目还是土特产了一些,去中国旅游的人其实挺多的了,也该变变了。

IMG_7261

但瑞典人民还是乐意捧场,现场也聚了300人左右吧,楼上走廊都站着人。

IMG_7258

02/12/10 10:28:5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Turn off buzz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幸亏Gmail页面最下方有“turn off buzz”这个命令,否则Gmail就会变得不能用了。

想我2G 双核 3G内存的电脑,刚才Firefox
3.6被显示有29条新信息的Buzz拖了个半死,切换个标签竟然用时快2分钟。当然好消息时Firefox虽然很艰难,但总算没有直接崩溃。

我本来也不知道Twitter有什么用,有什么好玩,也没有兴趣老去发一句话或者去到处Fellow上面据说好玩的有用的有意思的一些话。

同样是在页面上显示一串信息,感觉这回Buzz的程序员应该向Gmail开发组学习学习了。

02/12/10 08:57:1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11/10

“反暴力”打结的枪管雕塑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住了一个多月了,今天才在找邮局的路上看到这个著名的雕塑,以往从这个桥经过很多次,却一次也没有注意到它,真是神奇的事。第一眼看过去还以为是个复制品,仔细看底座,却正经写着:

'NO VIOLENCE'
CARL FREDRIK REUTERSWARD
1985

DSC00716

这个著名的雕塑是瑞典艺术家鲁特斯瓦德的作品,联合国之类的地方都有它的复制品,又据说马尔默这个是最著名的,也许是第一个吧。它现在应该已经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反暴力求和平的象征了。

这个地方就在马尔默中央车站(还有个南站)西端护城河的桥头,桥叫做马拉大桥,瑞典侦探的典范马丁·贝克经常从这个大桥上走过,他最爱住的据称是北欧最好的饭店,没有之一,叫萨伏大饭店,就在桥的另一头街对面。


下面这个照片表明,北欧人民也喜欢挂条幅,一个月内这个条幅也换了三次了,其他街上也有。村上春树很讨厌日本人在街上挂条幅,有篇随笔专门说这个。当然他主要说的还是宣传条幅,像“只生一个好”,“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光纤没铜,偷也没用”,好像说是“好像标语一挂事情就做好了似的”。马尔默这条幅目前还都是产品广告吧。
DSC00719

02/11/10 14:25:1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马尔默实用信息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第一是邮局。瑞典人民已经把邮局给私营化了,成了公司,也就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国家行政的邮局了,所以满大街一个邮局也见不到。要想寄信,其实主要是寄明信片,就得找对地方,这个地方最方便的就是便利店。马尔默城里随时可见的连锁便利店Pressbyrån就可以,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家都可以,但我跑了两家都行。这个店的标志很明显,名字用Google tranlate一下,就是Press office的意思,也卖咖啡小吃报纸和明信片。

这个店里邮局的标志是巴掌大一块纸片,上面有个斜放的邮票,好像也没啥图案,但是可以认出是邮票。处理业务的地方通常就在柜台,排队,问店员即可。店里的店员负责处理这个事,卖邮票,并帮你贴好。最后贴的好像也不是什么邮票,大体只是个邮资已付的标。明信片这种贴好直接到大街上找到邮筒投进去就行了,黄色的是外地和国外,蓝色的是本地。目前寄给外国的明信片邮资要12克朗。

据说其他一些商店,超市,还有加油站也有可能兼营这个业务,没仔细研究。有业务的应该有相应标志吧,第一次只能开口问了。商业邮件可以联系他们的邮局公司,posten.se,比如寄500张明信片什么的。

第二是发现了一个超市区,名字叫ÖoB,据说是中东人民开的,东西多,酱油香油都有的卖,不过醋最东只有黎巴嫩产的,大米有非泰国的(所谓的香米实际是不对胃口),肉类很多,价钱不错,主要是味道不错,据说这里面有屠宰方法的区别。地址在Lantmannagatan 59,坐车要到Heleneholmsskolan这一站,有32路和8路车到。地图上网一搜便知。

这个地方不光这一个超市,还有一个二手店,挺大的,从小酒杯铁烛台直到大件的衣服,也有旧书,当然看不懂了;另外还有一个瑞典金五星,里面出售从手纸到油漆,从电锯到劈斧,从内裤到iPod音箱等等东西,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的必去之店。人民群众总是需要这些东西的,所以帝都就有了金五星。宜家就不说了,已经是全球化的标志了,它卖些什么大家都熟,并且这边卖的价钱也和北京差不多,不像麦当劳,一份套餐的价钱要比北京高出一倍。

第三是skanetrafiken.se这个网站,在半岛这南边逛,全靠这个站来查公交车了。欧洲火车还是挺多的,各国都有自己的网站,查询很方便。丹麦的叫dsb.dk,意大利的trenitalia.it。看他们都明目张胆的用自己国家的.se/.dk域名,真是幸福啊。

又听说哥本哈根的中国城里有各种天朝产品出售,而这个城就在哥本哈根中央车站后面,哪天要去逛一下。

些信息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但万一要用却让人心烦,而有经验之后却又一点事也算不上,写在网上,让人可以搜到,方便后来人吧。

这个楼名字叫KUNG POST什么的,大概就是国王的邮局,气势非凡,不知道还在使用没有,位置就在中央车站西头向北过路口一百来米的地方。

IMG_7203

02/11/10 14:03:4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08/10

巨无霸指数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看到有人评价北欧的物价,就想到这个Big mac index巨无霸指数,去一看,果然啊,第一名是挪威,第二名瑞士,第三丹麦,第四就是瑞典,社会主义国家就是有钱,北欧四国上了仨,更其实第五名是欧元区整体占据,那就是说欧元区也快建成社会主义了。

所以欧元区的货币对美元整体被高估27%,而人民币按现在对美元6.8的汇价来说低估高达48%。从这张表上看的话,只要是出口资源劳力的,货币都被低估,这里香港有点例外,也许这个最自由经济体也比较特殊吧;发达国家似乎都会是高估。

所以,这里有个阴谋论,就是发达国家可以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不发达国家的东西,同时又可以用更高的价钱出口自己的产品,所以发达的会更发达,不发达的想发达起来很难。

又可以说,这个Big Mac汉堡价钱越高,说明吃得起汉堡的人的支付能力越高,而这个东西又是个基本生活水平的代表,所以社会整体上更有钱,如果不是还有大批人超超有钱的话,似乎也可以说这个社会更平均。反之,社会差距就更大,所以香港,包括日本和美国,人民的贫富差距肯定是比较大的。

Wiki上介绍说,这个指数也有很多变种,有咖啡指数,有宜家指数等等。如果中国要搞这个来比较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话,很可能得用萝卜白菜指数了。

02/08/10 16:42:5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自动的机器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来瑞典之后一个比较有感触的事是各种各样的自动的机器。细想了一下,种类倒也不多,无非自动门,售票机,还有无处不在的刷卡机。

买东西刷卡咱也常用了,但一般都是把卡递过去别人给刷,这里就不一样,有柜台的地方基本全是自己刷,输入密码的小键盘面向着顾客。这也就罢了,主要是那个刷磁条的机器竟然到处都是好用的,从来不需要刷两次,也不需要特定是卡的哪一面冲向哪个方向。以前在家里时经常用北京银行的那个挂在墙上的铁盒子交电话费和买电,所以知道那个刷京卡非常不容易,磁条必须冲外,刷的速度还不能太快,曾经有个卡把上面覆的一层硬塑料膜都刷掉了,只好去换了个卡。

自动门也常见,难得的是总是好用。比如超市入口的小栏杆,人到跟前自动打开,各种建筑物的自动门,不论是日式抽拉开的,还是传统绕门轴旋转开的,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工作不正常的。售票机也是,不会出现缺纸打不出票,也不会进了钞票认错或者只只因为一只角有点折就不认。

说起这个打印,北京银行那个交电话费的机器就10次有9次是缺纸的,就是机器就在银行大堂里,它也会缺纸,所以用户总是没有收据,这也是一种态度。

瑞典南部这个省其实也就是刚换一种非接触式交通卡,也就几个月的功夫,旧卡交换期还能到5月1号。新卡叫Jojo卡,所有自动机器中见过坏的最多的就是它的刷卡机了,本月见了两次。但是每次遇到刷卡机失灵的情况,司机总是手一摆,直接过,这趟线就免费开了,谁也不用刷卡——当然用现金的话出票的是另一台机器,估计免不了。这样做责任明确,出问题的一方承担损失,也不会降低效率,也不会让只拿卡不拿现金的人坐不了车。

还有一种是超市回收瓶子的机器,好像北京也已经在试点了。挺好使的,一个小易拉罐5毛,大的6毛,直接扔进去就能认;玻璃瓶也是5毛,但是要用另外一个机器。扔完了直接打印个小票,上面上有条形码,这个票可以在超市收银台直接当现金使。学会这个之后有时走到路上看到乱扔乱放的易拉罐(也是有的,公园路边,车站角落什么的),总想捡起来换5毛钱去,可以称为瑞典5毛党。

图书馆借书也是自动的,自己刷借书卡,再扫描图书的,条码,末了还会出一张票,上面有书名和到期时间;还书也是,直接把条码冲下送进机器,再按两次Ja什么的就又打出还书票了,都不需要人工。

全自动其实有时也挺烦,比如有的公寓小电梯,里外两道门,全是自动的,你想出力帮它一把,它还会使脾气自动停转。于是,就得站在电梯里看着它嗯嗯嗯地关上,然后内侧门再哗啦啦关上,然后开走,到楼层再来一遍。因为楼层也少,总让人感觉既费了时间又费了电不环保,所以跑楼梯的时候就慢慢多起来了。

据说瑞典人少,人少贵,所以到处能自动的都自动了,也许是这个原因吧。但是这些机器都要不断地维护,起码要添加打印纸吧,也还是要人的。

02/08/10 16:17:4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05/10

Turning Torso游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这个扭曲的楼应该还挺著名的吧,传说是北欧最高楼:

IMG_7177

路上不知道什么的艺术品:

IMG_7178

海边不知道什么的艺术品:

IMG_7163

鱼市:

IMG_7144

不知道什么老楼:

IMG_7206

02/05/10 17:10:3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咱也备个份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水木上讨论备份,正好手上也有了个500GB的大硬盘,来之前也没装电影,后来王同学伉俪来访,给留了些日剧,空间仍然很大。于是就准备搞搞备份。水木牛人们都是直接脚本上,一出手就是rsync:

rsync -b --backup-dir=`date +%y%m%d-%H%M%S` ...

对俺这个桌面业余用户来说,还是桌面应用比较直观些。于是就搜到了这篇文章,Debian Linux Backup - Tutorials and articles,各个方面讲了很多,也介绍了各种软件。但aptitude search backup的结果似乎没有太多,从中挑了两个桌面软件来看,一个是sbackup,一个是Luckybackup,还有Flyback之类众多软件,但似乎还没有进Debian软件库,就不麻烦了。

前面的sbackup看起来有点简单,只会全面备份,看上去不如基于rsync的Luckybackup,前者是Pygtk的,后者是QT的。Luckybackup普通的是增量的,只会备份变化的,还有同步的操作,感觉不错,就用它了。这个大移动硬盘里面是大硬盘,个子大了些,也必须加外置电源,品牌威宝,就是比较便宜,样子也比较土一点,速度倒是挺不错的。

这样也算备起份来了,总比手工分日期拷贝显得专业些。

luckybackup

02/05/10 16:47:4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04/10

经济学家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老早就想说说对这个人群的观感了,不说实在不爽,今天正好有BT同学又发了议论,那就说一说吧。

BT同学说的是:经济学家真有意思,说美国现在牛逼,原因是资源丰富,说有的国家不行,原因还是资源丰富,日本牛逼的原因估计是资源不丰富。这就是经济学家们给人的观感,跟卖大力丸是一样的。当然好的经济学家不但可以同时发表这几种言论,而且可以把这几种言论都说得圆满。如果有哪个政府还吸取了其中某一句,那就成了伟大经济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了。当然这其中骗子非常多,比如美国人搞智利以智利为样本作人类社会实验的时候,伟大的经济学家佛利民就是旗手。

和这些人相比,CIA可能更具有科学精神,因为它竟然想到用一个国家去做实验。非常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要做实验,就是要验证自己的理论。有理论在先也行,从经验得到理论也行,但最终都要进行验证,理论推出的结果验证后总是对,那不错,进入科学体系,万一哪天有个验证发现错了,那就完蛋了,要从科学的体系中剔除。如果有个东西一直也验证不了,那么对不起,你一直得叫假说,连诺奖也永远得不着。

和这么严谨的科学相比,经济学从头到脚都是漏洞,如同神棍的胡言乱语,就这么个东西,却在当今之世成为明星学问。实在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它的基础假设是错的,它的研究方法是可疑的,它的结果是永远无从验证的,它的逻辑是多种多样的。

让我们平和一点来说,经济学理应是个文学历史学一类的学科。它再不行,也是可以存在的,也可以作为一门学问,但它拥有目前的地位和它的贡献是完全配不上的。这其中的原因无非在于美国,在于各国政府都把经济当成了社会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它就像商朝的占卜师,汉朝的董仲舒,中国的宰相,西方祭司,就是皇帝国王们不想承担责任时出面说话出主意的那个角色。其实他们根本没用,他们后面那位才是大头。也许有时候就像指环王里面罗翰国王手下那位一样,施法术蒙蔽了国王,从而在国中为所欲为,但终究是没有大用的。

让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为什么经济学是扯淡。唯一的原因是它研究的对象并不是经济这个名词,而是人。人这东西说简单就简单,说复杂就复杂,你怎么说它都行,但你永远说不准它。而经济学,竟然想掌握它,还用数学,想写出它的规律,预测未来的走向。多么扯淡的一件事啊,有比这个更骗人的吗?不要说一个国家几千万人的规模了,就是一个人,你能把它研究透吗?你能预测它明天的决定吗?

我一向认为,至少在学问上,要承认自己所不能了解的。比如地震,我们根本不了解地下的真实受力情况,比如气候,了解还差得远呢,最近,那个IPCC老出事,都是没有办法的嘛。其实这两个例子还都是可以研究的,只是人类暂时研究掌握得还不够,假以时日,还是有希望掌握其规律预测其走向的。

但是经济学最终的研究目标是人,是人群,是人群组成的社会。现在在这个方面,人类基本上一无所知,什么都可以说,可以圆满的逻辑的多如牛毛,每一种都对,每一种也都错。学者们在这个领域完全是满足自己的体验,或者是文字上的,或者是头脑上的,是一种个人的游戏。他们或许扩展了人类思想与语言的广度与宽度,但它们没有真正的用处,更不要说来指导社会了。经济学理应是它们中的一员,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其实很多经济学大师的表现就是个小说家,更大量的其实只是散文家。所以很多搞文字的搞历史搞政治的看几天书转头就能写经济评论,一样的道理。

最近搞数字的经济学似乎不太吃香了,诺奖也要发给搞国家制度的,也是一种好的转变。当然,过去两年间,大家对经济学家已经不太感冒,更不会再一如继往得迷信他们,这真是很好的一种现象。国家的走向,也没有必要非要由他们来研究,这本来也不是他们的专业么。搞经济,有会计呢,搞决策,有领导呢。个人那点决定,直觉就够了。

但我想他们还将继续牛B,因为他们钱多,而这是因为他们依附于所有经济活动,从每一次钱的流动中剥取一层作为自己的利润,而不管这钱的流向如何,这就是金融帝国主义,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02/04/10 15:41:1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03/10

再夸夸人家的城市图书馆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作为无业游民,有图书馆这样的地方可去真是天大的美事。来之前还上网搜过哪里可以免费上网,可能英语文献都是旅游者提供的,所以没有人提到这个市立图书馆,只说某某小街上的咖啡馆可以。其实这个图书馆就可以,下载速度可以达到60KB/s,看网页速度飞快,不需要任何验证,全馆信号都不错。

最关键的是只要你在这个城市呆下来,光旅游都行,都可以随意进出,借书虽然不一定行,但谁都可以进来找个桌子坐下来,拿出笔记本就上网;如果没有电脑,馆里还有许多台式电脑免费使用。想想也是,电脑加网络现在能有几个钱,关键是个心态。这里装备的台式机应该也不是完整的台式机,看上去比较像终端或者是网络电脑。

所有书都开架,幼儿园小朋友们也可以随便进来玩。就是不能借书,坐坐看看报刊也很不错,这个不需要借书证,还有人民日报看。

馆内的网络有个限制是聊天,MSN/Gtalk都直接断掉,网页版的没事,这样也挺好。我看许多大哥抱个电脑也就听歌看Blog,完全不一定是查文献搞学术。

一个城市能有这样的去处,真是小市民的福分啊。

02/03/10 13:17:4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Google图书一案中的真正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Google在美国同作者、出版商、经销商、图书馆、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就有关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打的官司又走到了一个关键点。自2008年10月双方达成初步和解协议以来,2009年11月9日,Google又推出一个修改版本的协议。根据法庭的安排,上周四的1月28日是各方对这个协议发表意见的最后日期,而本月的18日美国法院将对此案进行听证,最终(可能吧)决定这个事情。

如果你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这几个地方的作者或书商或版权拥有人,都可以对这个协议发表意见,并决定自己的动作,可以加入,可以反对(好像还得是加入这个进程之后才反对),也可以完全脱离关系,互不约束。目前,各大派系都已经表达了意见。美国好几个州表示反对,亚马逊作为大书商也坚决反对,也有一些出版商协会表示赞成,要求法庭批准这个协议,也有一些以前参加的作者又表示要退出等等。

这些具体的动作其实不是我们这些外人要关心的,这个协议就是被批准了也一时影响不到其他国家,除了有示范的作用之外。其他一切地方的协议都要看各个地方自己的意思,看各个出版商和作者的意思。Google当然会在其他地方抛出这个协议,但就因为这个就说Google过于粗暴那就太简单了,毕竟一件事总要人出头提出一个由头吧,外企术语的话,应该叫Trigger。

我们需要关心的其实是这个协议将要对出版行业以及整个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人各个方面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案子当中,其实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否则亚马逊完全可以继续卖它的书,9.99美元卖它的Kindle电子书,Google又不会直接把能卖的书都免费送给大家,根本不会影响亚马逊的生意,它又何必掺和呢?

真正的影响在于对文化的未来的浣影响,这个协议也许将会影响到整个文化创造与利用的流程,也就是会影响到未来的文化形态。当然亚马逊正式的说法是这样会Google会垄断电子书,会触犯反托拉斯法,会赋予Google在这个行业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另外一些团体的关注点在于隐私,就是说这样一来Google就会掌握到每个人读了哪些书哪些资料的信息,从而对个人隐私是个威胁;还有一个界别,也就是自由软件界,也提出Google的协议没有考虑到自由文档许可,如CC啦GFDL啦的情况,这些自由文档许可经常要求文档自由获取,自由分发,但不许限制得到文档的人的同样的权利,由这些文档衍生出来的文档也要使用同样的协议,不许更改,这些条件Google图书计划实际上难以满足。

所以大家可以了解,中国音著协在搞的那些事还不是特别上道,对事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但他们实际上代表着另一个态度,也就是法国人德国人表达出来的态度,就是所谓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以及英语文化压制法语和德语等等奇妙想法。有没有这个可能,还是有的,但提出这个顾虑实在是闲得蛋疼并且智商弱到无以复加——你担心这个就自己去做自己的中文法文数字图书馆啊,加大带宽,让全世界人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你的牛B文化就是了,何必在这里公开示弱呢?难道你不让Google去做这件事,法语和中文文化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人要弱惯了连想法都弱,就是这样。

先看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一向关注此类事件的Blog,Groklaw,当然它也早就被封了,它以前主要是关注SCO同Novell之间的Unix版权一案。蛤Groklaw的这篇不如更大牌的教授Lawrence Lessig的文章说得清楚明白。这位Lessig教授在版权界以及开源界都是早已经大名鼎鼎的人物,就不多说了。

这篇发表在新共和的文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了Google这个数字图书协议将带来的影响,对于整个文化前途的影响。这个话题对于我们还处于局域网时代的网络文化来说,过于超前了,但也还是多学几种回字的写法,以后上学用得到。

这个协议160多页那么长,充满了英语法律术语。而为了有圆满的逻辑,英语法律文本那是相当地难读,这才让律师有很好的饭吃——哪种语言的完美逻辑其实都是这么得来的,没有天生的。所以除非是真正的专业派,否则不会有人去读它,还是这个FAQ比较好些。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比如根据这个协议,Google将拥有以下权利:
  • 继续搞扫描和数字化的工作
  • 卖这个数字化图书数据库的权限
  • 卖单本书的网络权限
  • 根据图书页面卖广告
  • 显示图书的部分预览
  • 显示图书中的一小段
  • 显示图书的书目信息

也就是说,Google将继续自己的广告生意,并进入数字图书领域。当然,这不是没有代价的,Google将出钱(3450万美元)搞一个版权登记平台,版权拥有人可以上去登记自己的版权,并从Google的上述商业活动中得到收益,这个比例是Google收入的63%,还是大头,比一切版税都高很多;版权所有人还可控制Google在搜索中如何使用自己的作品,比如显示多少页多少行等等;而在2009年5月5日之前Google已经扫描的图书(未经许可的),Google将最少拿出4500万美元进行补偿,平均下来大体是每一小片内容可以得到最少5美元,每本书最少60美元,国内一般只提到这个。

事情其实还要更复杂,这主要是美国发达的律师业搞出来的。比如一般图书和画册地图册不同,书里的图表同文字内容也还要分开,也就是说所有那些可以单独区分版权人的作品都还要单独另算。即使这个协议达成,今后我们在Google图书上还是很有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付了钱在Google上看一本电子书,书中说参见图2,但在图2的地方会有一段小字告诉你,这里是有一幅图,但图的作者没有同Google达成协议,或者作者同Google达成了协议,但是你得再付2美元才能看这个图。

这就是Lessig教授在这篇长文中提出的重点所在。实际上,他甚至已经遇到这个情况。而他举出的另外一个更麻烦的例子是有关记录片数字化的。有人想把自己家族的记录片(Grace Guggenheim,不了解,应该是记录片大牛家族)数字化之后保存起来,然后她就遇到了无尽的版权问题。因为很显然地,一部电影作品包含了剧本影像图片图表音乐歌词等等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经常还是多个人,那么,你如何想把一部影片数字化,你就必须获得所有这些人的同意——当然如果只是在家里玩,不同意也没有人知道,但人家当然是想放在档案馆图书馆作为永久保存什么的。

结果就是,为了完成一部片子的数字,当事人花费了8年的时间。这就是数字化版权一旦全面实现,我们大家都将面临的文化环境,我们将需要为每一段话的引用而征求版权人的同意,以往的一些习惯性的文化生活将不复存在。比如在书店里图书馆里我们都可以随意翻阅图书,并且是全本,我们也可以把旧书卖掉,得的钱还是自己的,也不用再给作者一部分,引用一段话,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注明来源就可以了,也不用去先搞个书面许可。

这里还有一个是否在版的问题,正规术语是“可否商业性获得”,就是还能不能买到。原则上,如果一本书已经不能在市面上买到,也就是不在版了,那么人们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使用的,因为作者无论如何都不能从中获得收益,所以也所谓激励,也就无所谓侵权——当然事实上不能这样。而Google在这里也做得不错,不在版的图书它缺省会显示20%的篇幅,在版的如果没有许可就只有几行。

而数字化版权的时代一切都将非常简便,于是每个小段落每一张小图表可以登记到版权局,Google协议中要搞的登记平台就是这个用处。

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在于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数字化的本质其实就是Copy,数字化可以认为是一种Copy,读者在自己电脑上阅读也是一个Copy,一切都是Copy。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法庭会接受这个案子,因为版权法本质是管理的对象就是Copy,也就是复制活动,如果不复制,就啥事也没有。就像卖旧书,没有再一次的复制活动发生,所以谁也管不着,版权所有人也不能再来收钱,图书馆也是同样的逻辑。大家都没有意见。

在数字化的领域,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正如这次的案子,Google认为它的扫描活动,以及它在网页上显示4行字的行为都是毫无疑问的“合理使用”,和读者到书店里翻书是一样的,而著作权一方就不是这么看,他们认为所有的数字化的活动都是一次Copy,不管是你扫描本身,还是在用户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甚至你显示多少次就是多少次Copy,所以你这么用就不是合理使用,而是侵犯版权。

可以说,这里体现出来的美国人民的电脑水平相当高,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也很深入。所以法庭也就立案了,这确实是个新问题。

所以现在是个新问题,在找新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什么定案,要逼作者们接受60$的报价。

Lessig教授在文中明确表示,他不赞成因为这个就彻底取消版权这个本来人造的东西,这样会让作者失去创作的动力,这也是人类创制版权制度的初衷;他也不赞成就此完全地实现Google图书协议这一套,因为它将把图书这一重要的人类文明载体变成像现在的影片那样的管理情况,你要花8年时间完成搞定一部片子的版权问题。所以问题就在于在这两个极端中取得一种平衡,既能激励读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知识的自由获取。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但提出问题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美国人又一次走在世界的前面,我们暂时可以先看着。

所以这里大家都没有责备Google或者作者方出版方的意思,只是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Lessig教授还指出,Google实际上已经在现有的美国版权制度下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区分了图书馆用户和研究目的,给他们更大的自由。但现有的制度本身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沿着它设定的方向推进下去,结果就将是非常麻烦的文化环境,麻烦一多,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文化了。

02/03/10 12:55:4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2/02/10

原来铲哪这么不通用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一直学英语的,都认为中国就是China,回答Where r u from就要说铲哪,侉一点才叫拆哪。但以一个月以来被人问这个问题的答复情况来看,这个音还真是不行。问话的人有丹麦小哥,瑞典大叔以及今天遇到的大婶,前小哥还会两句汉语,“我去过北京”和“xixi”,今天遇到的大婶说是10年前在台湾住过,汉语相当地好,甚至没有明显口音,四声基本正确,真是令人汗颜。这三位都无一例外,听不懂铲哪。

前两次我只好加上Beijing,多说几次,他们都明白过来了;今天我一看不行直接转向了“希那”,竟然一次通过。原来知道法语里面中国是这样发音的,没想过英语这么不流行,还号称会说的人最多的语言呢,甚至还在绝大多数人都能说英语的北欧呢。

以前有人考证说China这个词来自昌南,现在看来根本没有道理。以英国后发达国家的地位,与中国交往的头几招绝对轮不到它,最可能还是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搞出来的,欧陆国家大多还是这个希那的音吧,到俄罗斯就变成契丹了。总之以后要加入希瑞家族了,这里写法是Kina,瑞典语里这个字母k也挺神的。

02/02/10 16:58:2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