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10/29/05

我看到的google base是一个超级wiki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Google base的页面已经放在那里,并且会读取浏览器的cookie来检查是否有google account在线,虽然现在仍然登录不上,但很显然它的存在不用再猜了,这和那个google钱包不一样。

我们来看这个blog提供的google base所能使用的,或已经预设的条目类型:课程表,事件与活动,房屋信息,求职,新闻与文章,人,产品,参考文献,评论,服务,旅行,车辆,需求信息。这些条目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的,从截屏图来看,每个类型的编辑界面上还可以自己再添加一些属性,属性的类型也有选择。

也就是说这个BASE是个高级的Wiki,人人可写,并且写起来非常简单。当然,通常的Wiki只定义条目,而不注重条目内的数据类型,而google把条目内容进行了细分,为常用项目定义了属性。从已经定义的项目就可以看到,google还是很实用主义的,它搞的那些就是分类广告,买卖信息,说它是ebay的对手也有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这样加强定义也有利于google进行搜索,或者是更精细的搜索,或者就延伸到语义的概念上也无不可。当然,它最不像wiki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主页面,也没有目录,而是将通过google最擅长的搜索技术提供给用户使用。

Google显然喜欢一切可以提供内容的技术,网上的内容它要全部抓到,抓不到的还希望站长们提供网站地图,这些都不够的时候,google就打造平台让用户来创作内容。

在上述内容分类中,除了很商业的求职类产品服务类之外,google也提供了新闻,文献,文章,评论这样的,这应该会满足我一直就有的一个想法,就是管理自己的文档。我在浏览过程中搜集了许多有趣或有用的文章,多数是TXT格式的,我想把这些加到googlebase上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不少东西我可能不能再公开到网上,所以我希望googlebase能有一个属性设定某条目是秘密的,别人看不到的。还有一些是PDF或HTML,我想google处理或搜索起来也不应该有任何问题。并且这些条目都可以加标签,也就是常说的tag。

也就是说,google base将会成为一个knowledge base,也许base一词就来自此处?至于产品信息倒是后来的扩展?

当然,这个base应该还能成为一个flickr,上载照片是我们可以从截图中看到的功能。或者也一样是个podcase站?

又或者这个base也能收录url?那岂不是del.icio.us的功能?

条目的类型能不能自由地添加呢?如果能,那岂不是太过强大了?

等待它的正式开放吧。

10/29/05 21:52:56,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菊花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chrysanthemum

今天到姥姥家去,菊花正开得好。

10/29/05 20:53:32,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25/05

信息化还真是任重道远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同人联系,因为要他传些资料过来,这自然是E-mail方便了,他做好的东西也都是电子版的。这位身处广东某小市,并且会Word和PPT。我一向认为广东富裕又先进,信息化应该是挺好的。

我说我的邮件地址是@##$&#了(,你发过来就行了。他说:不用。我的邮件地址是@#$%@163.com,密码是!@##$%%,你去看吧。

我用邮件这么多年,第一回遇到这么牛的使用方法。当然我不好意思去看别人的信,就给他信箱发了封信。

未几,此人又打电话过来,说你看了没有。我仔细解释了一番,说不能看他的信,已经给他发了信,请他回复过来云云。这位大侠看来是第一次听说这等用法,反复问什么是回复。

我有点好奇,就进入了他的信箱,发现里面居然全是他自己发给自己的东西,时间跨度倒有好几个月了,也就是说他用了好几个月这个方法,跟他联系的人居然没人跟他解释一下,真是不厚道啊。

半小时后,收到这位老师的信,第一封除了我写的原信外没有内容,第二封就带上了附件。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我还是很厚道的。

联想到单位里连一个统一的业务数据库都没有,更不用说清晰的业务流程了,倒也不敢笑话人家了。这个事实告诉大家,如果你能创建一个便宜的IBM+普华永道,并且能说动国内各位中小老板的话(业务明晰又能跑黑账:P),你就要发达了。

10/25/05 21:58:37,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22/05

the scene的工具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那天Windix那里知道了这个剧集,the scene,确实是非常好看。当然,如果在屏幕前长时间呆住的经历,或者没有warez/moviez的知识,可能对他们在搞什么没有兴趣。

这个片子使用CC协议,放在网上随便下载,并且提供多种P2P工具的源,用BT还是很快的。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小窗口在左上角显示当前这个人的活动,然后全屏就是一个缩小的XP屏幕,应该是800*600,如果没搞错的话,从前两集中可以看到这个屏幕实际上是主角电脑上的一小块,大约装在vmware之上。

为了让大家看清,所有的应用都调到很小的窗口。里面的出现的应用或服务有:IRC,客户端仅mirc一种,OS仅XP,拷贝DVD的devdecoder,下载的Flashfxp(未注册),aim/icq/yim三种IM,有一位用trillin,没见MSN或是Gtalk;浏览器清一色firefox,未见邮件客户端;邮件服务前面全是Gmail,后面也有yahoo mail出现。

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流程就是日常在IRC上交流,实时地通气,有什么片源来了,拷贝到硬盘了,压缩好了,等等。他们用IM程序是同其他人交流,比如朋友父母等。邮件是比较正式的,成员之间通邮件是很可怕的事,这样也容易被抓到。他们的IRC是封闭的,要密码才能进。

第6集中讲到提供片源的人实际最常用的工具是ftp,也就是上面提到的flashfxp,不过他们的风速真不错,连上就差不多200KB,确实是比较好玩。

这个故事暂时告诉我们,IRC才是最牛B的。

/.cn也在freenode.net上面开着个#slashdot-zh,不过没怎么用起来。

10/22/05 18:58:1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21/05

邮件列表的规范和礼节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XYB在Debian中文列表中贴出了这个链接,是Python社区--啄木鸟社区的总结,很好。其中讲到了列表同Usenet的区别,用邮件列表的一些规范和礼节,以及一些问题。比如他们推荐的邮件客户端如下:

* gmail
* Thunderbird
* KMail
* 不要用foxmail和dreammail

当然开源社区肯定用前面的多。而后面的大体是因为国人用这个列表就不多,在实现上对邮件列表的一些好特性就不能保证,比如会破坏掉Message ID,使来回邮件不能分到一块去。当然,据说这个并没有RFC进行说明。

还有中文编码,一般来讲用GB系列都是没有问题的,但Gmail显示不认标题中的GBK和GB18030,遇到这两种显示很难看,所以还是推荐简单的GB2312,或者就是UTF-8。

另外还提到回要回的那个,以及对引文进行一下剪裁,不要依赖Gmail的引文隐藏功能(如果大家全部是Gmail倒妨碍不大,但全展开时也会比较难看)。

10/21/05 09:46:4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20/05

Cnsmin罪状又一个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同事已经处理了两台XP,都因为中了最新的CNSMINkp.sys,症状就是大早上一来就开不了机,昨天一台,今天又一台。昨天刚开始还不知道,最终搞到要重装。今天知道了,用其他盘启动,删了那个cnsminkp.sys,就好了。

这个消息应该传遍神州大地,那个3721是千万不要装啊。

10/20/05 12:17:47,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林家翘接受采访记录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林家翘是国际著名应用数学大师,MIT教授,1933年入国立清华大学,1940年出国留学。2002年受邀回清华任教。

下面摘几段他接受《大家》栏目采访中有趣的:

主持人:那您在美国大学的时候,像MIT,它是否也会承担一些国家的项目?

林家翘:很多啊,现在还承担着。不过他认为这不是大学本部的一个责任,是另外的一个组织。那个组织,承担的这些研究项目里头,所用的经费,比本校用的经费要大个几十倍吧,可能。比如有很大的 Lincoln Laboratory (林肯实验室) ,这根本是军方的实验室,学校替他管理一下。

林家翘:那个时候是完全是美国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美国留学的博士,这些人给我们的教育就完全合乎于现在国外大学那个精神。当时教师有限,学生也很少,所以差不多是个别教授了,比如我就记得叶企荪,第三年级给我们教统计力学,他上课,第一堂课就讲得很深入,就把这个关联上的问题,都想得很清楚。然后再讲一些细节。如果教的不好的,就只注意细节。我想现在大概,像叶先生这种大师级的人物,高瞻远瞩的讲法啊,很少,很难的,因为学生这么多,你也不敢这么讲,一讲就讲空了。

主持人:您今天回头来看,当时的那个水平,跟国外大学的差距,有多大?

林家翘:比较小。

林家翘:可以有这个机会,但是要运气好;第二就是有一件事情,有人就问我,跟大师接触是怎么样一个情况,要紧的还是我刚才提的那个 issues ( 问题) ,就是说你考虑的问题,是不是他有兴趣的问题。他对于那个问题根本就有兴趣,你去讨论,他当然愿意跟你谈了。

林家翘:除了能力还有了解,我觉得了解很重要,就是知识那个识,见识。

林家翘:中国学生。在国外,大学毕业不叫毕业,叫始业commencement,就是你开始做别的事情了。所以教育绝没有说到这个时候,就画一个道了。然后就停住了,当然中国其实,孔夫子已经讲过了,孔夫子说他有一个学生,那个学生说“非不曰子之道,立不足也;子曰,立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如画。”,你画一个道,我到这就满意了,这个是中外古今都觉得是不对的事情,可是中国的教学制度,就很有这个趋向。就是画,这是我的专业,我以后就专门做这个,而且画得太早,到研究生再画啊,你在本科就画啊,那你就绝对跟不上时代,因为时代在进步,你就跟不上去了。

林家翘:有几个原则要坚持,就是绝对不是求大,而是求精。这个绝对不可能大的。

10/20/05 00:01: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9/05

魔戒的世界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除了上帝创造之外,许多小说作者也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比如金庸,他让我们看到那个由少林武当峨眉华山组成江湖世界;比如梁羽生,他的每一章里都有括号,参与拙著×××的写法;又如阿西莫夫,他创造了一个由机器人设计和运行的未来世界。在这些世界里,一切运行规则都由作者设计,说起来不由得不佩服。

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是他所设计的世界。对欧洲这种神话传说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也就觉得更加神秘。也曾经听说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事或人老早就存在于欧洲土人的传说中,那是一种不同于基督教的文化。说起来基督教对欧洲也是外来事物是开放引进的成果。那本达芬奇密码也讲到许多原本称为异教的崇拜,想来也算是欧洲古老文化的一丁点回归。

魔戒的世界中有人,翻译中也许称为大人族,他们是真正的人类,魔戒就是人类兴起过程中的故事。这些人形成几个国家,北方有罗翰,南方一点有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刚多。更北方是荒野,有流浪的人类。再南再东也有人类的国度,他们已经被黑暗征服。

人的特点是高大英俊,行为上比较阳光。他们未必整天很高兴,但做事绝对不会偷偷摸摸。人类中有一位祖先同精灵族的女子结婚,生下了半精灵半人类的一族人,他们可以选择是当精灵还是当人类,他们当人类比普通人更长寿,比如可以活200年;他们也可以当精灵,拥有回到西方极乐精灵世界的权利。

精灵的特点是长生不死,无须睡觉,别人睡觉时他可以走来走去就算是休息,他走路无声无息,身轻如燕。精灵族男士更加英俊阳光,浑身散发着神的光辉,具体形象可参考布鲁姆的扮像。精灵族女士则全部是仙女形象,美丽到不可用人类语言描述,普通人只需看到就心甘情愿供奉和被驱使。
[阅读全文]

10/19/05 12:32: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8/05

有关费曼的微积分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在费曼的那本有趣的书--《别闹了,费曼先生》里面,他提到他的微积分是在高中物理课上学到的。他那时太聪明太调皮,总在课堂上捣乱,于是他的物理老师给了他一本大学三四年级才用到的书:Woods的高等微积分。费曼自称这本书让他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路平趟,包括在MIT也完全不用再学这门课,并且其中的独门秘技--differentiat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tegral sign--让他总能解决别人解不了的东西。

这么厉害的一本书,自然让人感兴趣。经Google “woods advanced calculus feynman”,基本上找到了这本书

Advanced calculus;: A course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Unknown Binding)
by Frederick S Woods
Unknown Binding: 397 pages
Publisher: Ginn (1926)
Language: English
ASIN: B00085L67S

1926年出版,不知有无翻译引进。但居然找到个俄罗斯网站,有费曼这本书的英文全文。

10/18/05 10:18:2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5/05

三不谈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我小时候还受过爱惜字纸的教育,说是有字的纸不能乱用乱扔。记得有次还捡了一张书页,上面两个数字:3.1415926~3.1415927,就是祖冲之算的圆周率。

这就是知识崇拜吧,表现为纸崇拜、字崇拜直到印刷品崇拜。这后一个崇拜实际上有点过了,教授要出书,读博要发论文,书商要赚钱,其价值早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哪里还有值得崇拜的地方?

但在一个地方,还崇拜得很,就是政治问题,比较近来闹得凶的google地名问题。其实Google是家公司而已,身处一个矛盾的世界,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后想脱身逃跑,却发现有点晚了,非要表个态才行了。我想现在google一定立下了一个项目,要研究所有访问者的政治态度,看态度给结果,你想看啥就显示啥,这就是世界大同的理想实现了。

这个问题在国内(在这里写这个词实际上也算是政治错误)新闻出版界更为要命,谈之色变,好像书上印个啥就能影响边界线走向一样。这真是彻底的崇拜。问题是它真那么有用么?

精神变物质是很可疑的,舆论变成行动也是要看行动者的态度。世界上发生多少事,是完全不顾及民意的?又有所谓权力就是让人受苦,哪里谈得上舆论的影响呢?其实加拿大澳大利亚几块地方,地广人稀,环境优美,适合居住。要是这些东西有用,不如咱们大家一起默念“是我们的”,再印它几十亿本书,再把它贴遍全世界的网站,然后那地方就归我们了?

多数百姓,不过想过日子而已,以前他们可以躲在某一方,也不发言;现在上了互联网,发现哪里都有敌手,怎么办?只好高挂免战牌,政治宗教色情三不谈。

10/15/05 00:02: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4/05

Google快讯的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SlashdotCN在8月初被Google新闻中文版收录为新闻源,不时地会有一两条简短报道出现在Google新闻的页面上,我对这个当然很关心,于是就在那个页面上订阅了一个快讯,也就是搜索,关键词就用Slashdotcn。

很快我就发现,Google其实更喜欢沙发--WEB论坛词汇,就是第一条回复,而不是贴子本身。看那个快讯或是自己在中文新闻页面上搜“Slashdotcn”就可以发现了。

所以呢,欢迎大家抢占Slashdotcn牌沙发,这样,你的大作就能出现在Google新闻页面上了。

已经向他们报过问题,没有人理会。看来得继续战斗才行。

[注]也许这只是Google News中文版在搜索geeklog(slashdotcn.org所用的CMS)文章时出现的一点问题。

10/14/05 10:07:13,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Gmail的两个小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对Email的标准(RFC821等)不了解,说不好这样是否合乎标准。

1、在Gmail里常见标题上写着=?GB18030这样的字符串,看来就是Gmail不支持标题用这咱编码方法,同样GBK也不行,GB2312没有问题。正文内容似乎无所谓。

2、Gmail-Gmail的转发似乎不太合乎常理。也就是明明是转发的信件,却在接收者那里仍然显示是从最早的发信人那里来的,而不紧俏货转发者来。即如果A发给B,B然后转发给C,则在C的gmail中显示From仍然是A,而不是B。一般的邮件客户端都认为这咱情况下B才是发信人。事实上从别的信箱发给gmail的信,以及从Gmail发到别的信箱的信都正常,只有从Gmail转发到Gmail才是如此。

发现这个是因为slashdotcn,因为设了一个slashdotcnteam at gmail.com的信箱作为公用信箱,接收投稿或建议。然后希望这个信箱能转发到Google Group,于是就设了自动转发。slashdotcnteam已经是该Group成员,可以发信,但由于上面所说的gmail系统内转发不改From的问题,虽然slashdotcnteam这个信箱已经转发了,group却会认为这个信不是它发来的,而是由投稿的读者发来的,于是就自动拒收了。算不算个Bug?

[update]看来自动转发Gmail的实现仍然是“标准的”,不能怪它。

并,求一个公共邮箱的解决方案。

10/14/05 00:01: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3/05

键盘操作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今天上Bloglines,顶头就看到它宣布支持键盘操作了:

j - next article k - previous article s - next sub f - next folder A - read all r - refresh left pane

前面当然是Google Reader这个很弱的产品了:

j - next, k - prev, n - page down, p - page up, h - top, r - refresh, s - star

可以说,这些键盘操作都同Vim有点关系,j是向下,k是向上。Vim还有h向左,l向右,Ctrl+f向下翻页,Ctrl+b向上翻页。Greader用的p和n键也都是常用的*nix翻页键。

再前面当然就是Gmail,这个当然就更加像Vim了,除了上面那些常用的,它还有ESC切换输入模式,用g打头的一系列操作进行更多移动。

键盘派和鼠标派也算用户里的两大派,前者在*nix社区中更流行一些,显得也特别牛B。可实际上在桌面环境下,如果不是所有程序都支持键盘快捷的话,单是几个产品,有点用不起来的感觉。在Vim里面之所以用键盘,是因为双手不必离开输入区,并且时间长。而在浏览器窗口中,时间不会很长,一会就会切换窗口或Tab,然后又要用鼠标,不是很方便。

不过,这像是黑客文化的一种入侵吧。

10/13/05 10:41:5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2/05

小学校长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前几天有人推出了什么中华英雄谱的游戏,充分展示了国人的幽默天性,据说有可能有岳飞和郑和当面PK等情节设计,还有跟书记谈话后就能恢复体力的设计。

虽然没有看到里面的打斗设计,但我还是禁不住想起了当年的小学校长。当年这个矮胖的小老头是我们小学校里面仅有的两名公办教师之一(另一名是副校长),教思想品德课。他的绝招,也就是100多名小学生想起来就魂飞魄散,上下牙打架的那最狠毒的一招,就是瞪眼呲牙,以双手抓住小学生们单薄的双肩,前后剧烈晃动,强度不弱于宇航员重力训练科目。一直到你浑身无力,不辩东西,双眼一片迷糊时才放手。他同时嘴里还在大叫,但我一点也不记得他叫骂些什么,只记得这个招数了。

我那时基本属于次好学生,容易混同于一般大众,所以只有一次经验。另外一位经常一起玩的,比较调皮些,那几乎是两天一次。

如果在中华英雄谱小学版中加上这么一招,会有多么吓人?攻击范围1,杀伤力100,士气下降100。。。

后来这位在写村里的黑板报时因为地不平,就找个土坷垃垫自己踩的条凳。这块土坷垃估计也深知“小学校长”这招的厉害,于是先下手为强,把自己杀死,化为齑粉,于是校长就从上面摔了下来,撞破了脑袋,养好伤后就退休了。

10/12/05 17:28: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1/05

万年编辑器Vim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如果文本编辑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想大家是不必吃惊的,因为文本似乎和网络有着某种联系,*nix系统也都喜欢它。win上面有editplus, ultraedit,都很强大,但是都是商业软件;后来我用过crimson editor, notepad++等免费的,也还可以;Linux下面各桌面系统自带的编辑器不少,gedit,bluefish,后来Carlos推荐了leafpad,确实是小巧快速,可以充当notepad的替代。

其实我还有一点Vi使用经验,以前用过一点Sun工作站(Vi正是Sun首席科学家,BSD UNIX主创人员,天才人士之一的Bill Joy的作品。vim是多个变种之一,主要作者和维护人是荷兰人士Bram Moolenaar。)的缘故,知道它分插入模式和命令模式,还会用hjkl来移动光标,平时就用这几招来对付Linux下面配置文件的编辑,也将就没有问题。有时写点小程序,翻译点文档啥的,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在win上面,我一直用不起来,虽然我一直都装的有gVim。好像是因为在Windows上面太过于依赖鼠标,而不是习惯于打键盘了。

这一切一直延续到两周多以前,那天跑去听了水木Vim版主的一个报告,果然是深受鼓舞,又学了几招高妙的,又改了下vimrc,这两周来基本没再开过其他编辑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还是社会动物,互相之间鼓动一下有时是很必要的。

版主的报告也有PDF下载可看(好像是openoffice做出来的),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比如列编辑和map一些命令。我把jk都map到gj/gk,这样的操作比较适合文本多的,如果是程序多就未必很方便了。还从中学到了gvim,以前我一向是在term里用的,这个图形化的确实有好处,比如可以用更多字体--版主推荐bitstream vera suns mono这个字体,它可以把I1lOo0这些东西区别开来。同时gvim还在菜单上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命令,如果一时记不得不妨一用。

昨天刚用一个菜单命令把人震了一把,就是语法下面的“转换成HTML”,简直是太酷了,不论你敲的是HTML,还是CSS,还是C或者Java,一个命令就转成标准的HTML代码,可以直接贴到Blog上去那种,并且还带语法高亮显示。实在是强到让人无语。

最近又挖到了中文版VimDoc,也就是文档了,这个项目我早就知道却一直没有注意过,最近才认真看了下,居然是可以安装到Vim下面来的,并且如果设好helplang=cn的话,每次敲:help就会自动使用中文版,实在是方便。据大侠说这东西应该每天有空时就过一遍,读上一百遍之后就可以成为高手了。

下面是我从各处抄来的vimrc文件,用vim转成了HTML,贴出来看个景儿:)其中多有不明白的。

[update]刚才又学了两招,在转HTML时,可以let html_no_pre=1就可以不用PRE标签,let html_use_css=1就是CSS风格,这些:help 2html即可看到。真不是一般强啊。 [阅读全文]

10/11/05 22:04:38,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10/05

Google是个广告公司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有关Google-Sun的争论逐渐演化成Java是否优秀,以及Sun是否开放的争论虽然也在情理之中,也是向着BBS万年水坑前进的光明大道,但对Google同Sun这次合作的分析未免就弱了点。

Google和Yahoo是当下最著名的两大互联网公司,但他们有着极大的不同。虽然现在Yahoo的CEO也揶揄Google说它正在一步步地学Yahoo,推出邮件,聊天个性化主页等服务,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Google自己没有生产任何内容。并且,按一些Google人士的说法,他们也不准备生产内容,而只是想充当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只是让这个过程更方便,更容易。

Yahoo自己的内容非常丰富,他甚至请了许多来自传统媒体人人士,包括现任CEO,它拥有最多的用户,用户在Yahoo网站上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相反,Google一向以拥有最短停留时间著名,也就是搜了就走。最近Yahoo甚至请资深记者推出了“热点地带”这种专门的网站,更是在自主制作内容上更进一步了。

所以我说Yahoo是媒体公司,是新媒体,而Google是什么?总之它不是个媒体公司,而更像是个广告公司。只有广告公司才会费尽心思想怎么把客户的东西传达给用户。

Google的客户就是投放广告的各种企业,它的用户就是普通的网民。广告公司得尽力寻找合适的广告投放目标,是户外还是报纸还是电视和电台,它得研究并且占有这些东西;广告公司得研究什么样的形式才能传达得好,视频还是文字还是搞活动。想一下,Google从事的事业基本就是这样,它认真地把各个网站索引出来,这就是它的广告词;把自己的网站做得非常有特色,简单,不触怒用户,这就是它的广告策略;它推出各种形式的表达工具,有邮件,有Blog,有视频,甚至还有扫描的图书,这都是它创造出来的广告平台。甚至于它推出ADsense,让其他小网站和写Blog的都可以得利,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广告部主任走进编辑部主任办公室,两人会谈些什么呢?虽然不少Blogger并不在乎这点钱,也不会为了广告费而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但相反的例子必定也不少。

当然,Google也在努力增强用户吸引力,Yahoo自己做广告也很成功,但他们的定位是不太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Google同Sun的合作,Google看中的是Sun手上的技术对打造新的广告平台的可能性,Sun看中的是Google把技术推向普通网民的能力。

这技术中其一是Java,当年Sun的理想就是Java无处不在,从手机到割草机都可以用上这种技术,从大型网站到家里电冰箱,虽然Sun不是很成功,但Google在推广奇门技术上一向成功,而只要扩展了信息平台,对Google来说就有利可图。在这个方面,我想两家一定是一拍即合。虽然把广告做到你的电冰箱上听起来仍然科幻,但不要忘记WWW到现在也就10来年而已。

和Java相似的还有Mozilla,浏览器成为一种平台也是可能的,更何况Mozilla里面还有不少技术,比如XUL,事实上已经可以让它的梦得以实现了。

另外一大技术就是Office,微软在这上面的赢利能力已经向我们表明办公文档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而只要是信息源,就是Google的兴趣所在,它不一定会推出自己的Office软件包,但不让Google进入这一领域显然不太可能。你可能会问,企业会让Google搜索自己的办公信息吗?看看Salesforce就知道了,在网上用别人提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是不是接受了呢?

OpenOffice或Sun的Star都把OpenDocument作为缺省的文档格式,这种格式就是天生的网络语言XML,如果说Google不希望在上这面做文章,那就太没想像力了。

这一套实现下来,我们用电脑的方式就真的要变了。微软也要努力追赶这个模式,但它不喜欢互联网,它喜欢企业自己的网,推出一系列面向企业的服务器软件,这种方式也应该有自己的空间。

10/10/05 12:31: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09/05

Linux预防针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在ZDNet的Blog上看到一篇讨论是什么延缓了Linux的普及的文章,里面说是那种呆错地方的专家,一个是Windows专家,她装完Linux之后不会调X的分辨率,另一个是不太称职的网络部经理,他用了数十万美元搭起一个Linux系统,每天却只有几千次交易。

目前还没有机会去评价第二位专家,但第一位应该和普通电脑用户的经历差不多。所以我想提一点看法,如果不能算什么知识的话,起码也可以降低一些期望,免得有人放弃时对Linux太过失望。

RTFM:古老的术语,Read the fucking manual。在Linux这里,如果有软件不会用,man这个软件是很好的。如果你已经对Windows下面的Help有心理障碍,相信可以在这里得到解脱。

STFW:search the fucking web,WEB兴起之后的术语,就是说如果不知道一件事情,可以先在网上搜一下。如果搜Linux相关信息,最好还是Google。

《提问的智慧》:一篇极为有用的文章,传播还不够广,就是说一下在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东西。哪能找到它的中文版?STFW。

英语:现在关于Linux的资料多数还是英文的,或者英文的最容易找到。所以最好能懂一点,并且坚持下来之后,你会发现什么四级六级都是小菜。

哲学问题:永远不要抱怨,描述你的问题和经过。
[阅读全文]

10/09/05 18:38:5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08/05

向网络转移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最近又看了别人下的《24小时》,其中出现场景最多的莫过CTU的仓库一样的办公空间了,那里办公当然都要用电脑,但不必每人守着自己的电脑不放,只要有一个工作台,有自己的账号,哪台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的账号是有分别的,不同级别不同角色登录进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能使用的服务自己也不一样,有的能看卫星照片,有的只能敲字。

这些我们还无缘享受。Sun公司早几年就在推广这个概念了,一个叫Sun Ray的瘦客户端,员工插上自己的身份卡就可以使用;后来也听到有公司号称开设通用的办公室,每人不再有独立的空间,而是到了就找个电脑开始干活,干完就走。

这些还都是想法或者是原型,或者只能在某些先进的机构里面出现,大众享受不到,不能算是成功。

而现在这个却似乎有实现的可能了,同前几年不同的一点是,现在稳定的带宽略有保证的网络实在是比较普及了,一般城市里接个ADSL已经不是难事,发达国家里面更不是问题。想想02年还有拨号的经历,发展真是快。

这个向网络转移的过程也已经像ADSL突然就很普及一样,它已经开始了。今天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用更多的Web mail,而不是把信件下载到本地机上;一些小东西,包括不太大的程序,照片,做到一半的Word或PPT文件,小的程序片段,如果需要带回家继续工作的话,十有八九我是给自己发个邮件,然后在家里登录邮箱再取下来;邮箱地址簿也已经导入到Gmail那里,以便随时可以找到联系人;看Blog现在多数是用RSS Feed,早先还用过各种桌面程序,后来发现了Bloglines,就全面转到了网上来看(刚推出的Google reader实在够难受的),有两次空间提供商机器死掉,还靠着Bloglines的存底恢复出来几篇文章。

现在许多联络发生在网上,MSN或是Gtalk,最重要的还是邮件,在使用这些服务越来越多的同时,使用Word的机会很明显地在减少,也就是说写格式化文本的机会在减少,以往发个通知什么的也许就要写Word文件,现在似乎接到这种东西少多了。

在网上的好处之一是只要网络通,不论在哪都能用,也不论用哪台机器。比如邮件备份是个很麻烦的事(我目前存有1998年到现在的全部邮件,1张CDROM快要刻不下了),如果用Webmail,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除非这一家死掉。这就省不少事。我一度想把邮件全部备份到Gmail去,不过因为转发软件不支持安全连接,碰到GFW就要断,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以前还想过写一个Nucleuscms的插件,把新贴全部自动发送到Gmail去,后来给放下了。其实现在通过RSS加上一些网站提供的服务已经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实际上Yahoo和Hotmail都在邮件中同时提供记事或是日程安排的功能,但都没有用起来,感觉还是不太好用。在这里就不能不提Google的用处,虽然今天推出的Reader很不好用,但它一样的Beta产品都是不错的,用Webmail更多也少不了Gmail一份功劳。所以现在很期待Google的Calendar,以及它把这些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个人信息管理平台的远景。

Google的平台实际上是浏览器,而不是操作系统。当年安德森说OS就应该是一堆驱动程序,然后吓得微软过度反应,把Netscape打死了,现在在Google手中,这一理想却不禁要实现了。Google的服务,除了桌面软件之外,都可以完美地在Linux平台上运行,也就是它对OS不敏感,但对浏览器敏感(支持Firefox一向很好)。

很显然地,现在不少人在浏览器中敲字比在Word里多,那我们就要问下一代的工作平台是否就是浏览器了呢?Google在招募许多Firefox/Mozilla高手之后,却又同Sun拉上了关系,又鼓吹一把Java,也许Java也是另外一个平台?

微软的Vista开发了这么长时间仍然没有推出,我想也就是在这上头缺乏新的创意和需求,OS像安德森说的一堆驱动程序那样估计还是有问题,但像目前的Linux桌面(虽然还不好用)这样其实有何不可呢?字处理文档也不必完全不必是二进制的,用文本描述一样可以工作得很好,那么是否在Web上也可以工作得很好呢?或者我们根本不再需要什么字处理?

变数实在太多,Sun总裁在Blog上说:the world is about to change。也许真是时候了。

10/08/05 18:28:48,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10/02/05

科学方法与全盘west化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网上流传一个贴子,讲自己女儿到美国读高三,遇到了极其恐怖的历史作业,留在国内的全家上阵找资料,由此评论一下中美的教育差别。有些地方的题目已经变成“为什么中国学生越学越呆”这种垃圾标题了。其中的历史作业有:“公民权利”研究论文,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诸如此类。似乎以前还有所谓法国高考题目,和这个也比较相仿,不知真假。

可能许多人再看这个贴子会有想吐的感觉--因为看得太多或是标题太恐怖;也有人会说这些炫耀或胡扯。但我没有机会接触这种教育,凭感觉而言还是很向望的。下面是一些讨论时的看法:

就这个问题来说,我以为还是费曼评论巴西教育时说得对,这不能怪谁不认真,不努力,不全家上阵,而是根本上做错了。后来又看到种说法,说这个错错在哪里,就错在知识不系统,这样一点那样一点,最终是没有用的,更不用说有创新了。也就是说要全盘西化。

一般说费曼批巴西是说他们教的科学同实际联系不起来,但我现在不这么看,这里表明的其实不是理论同实际的关系,而是一种是否有科学传统的分别。在有科学传统的地方,科学的发展是有自己规律的,从哪一步导出哪一步,一条原理定理的发现,一个物理量的定义都有它的出发点。而在没有传统的地方,大家就只知道“布儒斯特角”,而不知道海水也会有折射。

而上面那个高中的做法,我认为相当聪明,在历史中直接面对公民,权利,自由这样的概念,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去弄明白它们的道理和来由,正是社会和人文教育的成功的路子,这也正是他们的传统。任何一个学问的产生和发展,都不能是凭空的(数学或有可能?),而应该有它的前因后果,对已经有传统的地方来说,这可能根本不是问题,而对于科学的后来者来说,不讲明白这些,我们学到的就是空中楼阁,既学不到思想方法,甚至到后来连结论也忘掉了。

不成系统的知识是完全没用的知识,这好像也是某牛人说过的。

人人都是从中学长起来的,包括大学里的老师在内,由于完全没有经历过这种思路的训练,而导致直到大学我们仍然在接受这种记忆训练,这样,我们不论从哪个层次走出校园,教育的结果都将是失败的。

而所谓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思考方法,也看不到有任何深入,我们得到的只是流传于社会表层的那种习惯势力而已。

十几岁的孩子也完全有能力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只要他知道问题所在和探究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那篇文章中的美国中学历史问题是很不错的。至于说到多数少年并不喜欢学习,只是喜欢玩乐,我也认为这样的见识--哪怕不深入--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将更有益。

(带冒号的是引述别人的反驳)
: 简单的说
: 这些题目,不可能使人得到任何正常的思维锻炼

这很难同意,那些问题只要认真去做,广泛阅读,自然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

: 在毫无知识背景下的形式模仿,也无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经验,相反
: 只能制造出更多的民科民哲,因为世界上没有可以脱离具体环境而存在的思想方法
: 更重要的是,除了少数形式高于一切的咒唤学科(例如佛教密咒)
: 也很少有什么学科的研究是在“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强调方法和传统,并不意味着形式模仿吧。更何况,我们这里并没有谈论
研究方法,而是科学方法,就是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特征,而不是牛顿怎
么产生出万有引力这种想法的方法。

: 嗯,让weinberg批判你把
: 他会告诉你,根本就没啥“科学方法”这样的东西,倒是有“伪科学方法”(这位辩友推荐了weinberg的“仰望苍穹”,有机会会看看。)

不承认科学方法,不承认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特质,这种看法至少目前我是不能接受的。我确实认为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科学家来说,他可能是没有明确的方法的,也许就是直觉或运气。但我不认为科学全部是凭着这种运气发展至今的,也就是我认为科学自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不一定要贯彻到具体的科学实践,但在教育上是应该考虑到的。全盘西化就是要从这里开始,汉字拼音化那种是扯淡。

10/02/05 15:08:57,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