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n 27th Floor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主页 随便 电脑 电影 社会 阅读 下载 本站 存档

07/27/05

尽量使用自由/开源/免费软件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如果不交钱的话,就是在Windows下面,现在也有很多非常好的、足够用的自由/开源/免费软件可供日常使用,这些软件的存在,基本上可以消除盗版的理由。

Xnview:跟Acdsee(据说是越做越差的典型?)那样的看图、转换软件,免费。
OpenOffice:现在已经有2.0beta,非常好用,开放文档格式,可直接转换成PDF文档,打开Ms office文档的功能可以接受。个人使用绝对推荐。如果要发给别人,可以转成PDF再发。开源软件。最起码不要随便给别人发Doc文件吧。
Yahoo Widget:桌面小软件,原来Mac上的,漂亮,Yahoo收购后免费供应。起码有数字时钟,日历,桌面记事,天气预报。再盗桌面日历的版就说不过去了。
Filezilla:FTP软件,足够使用,使用中没觉得比那些要交钱的差到哪里去。
crimsoneditor:文本编辑。
filezip/7-zip:都是很好用的压缩软件。
Putty:SSH主机连接。
Zonealarm:防火墙。
AVG:防毒软件。其实现在我只有防火墙,这个最近给卸掉了,也很好用,但觉得没有必要防毒了。

都是最近又更新过一遍的,绝对够好够用。其他的Firefox/thunderbird就不用再推了吧。

07/27/05 19:22: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为什么Google能一直领先?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Google一向被认为是最Cool的公司,它的各种举动只怕连自认足够Geek的人也惊叹不已。在咱们这里引起轰动的,就有Gmail和地图服务,现在关于Google进军中国的消息更是满天飞。我想做Google公关应该是比较轻松的,自己不用动,遍世界都是好消息。

Google只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新生公司,现在已经是最大的媒体公司(按市值,并且你认为它是媒体公司的话)。并且神奇的是,这个行星上名气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的软件公司追都追不上它,而微软一向是以追踪模仿然后战胜对手而著名的。先不说邮件升个容量这么难,到现在都没有搞定(有可能说明了Windows平台在较大规模情况下的升级能力,如果Hotmail使用Windows系统是真的话),最新推出的VirtualEarth,也居然被发现连苹果总部都没有,然后微软著名Blog“发言人”说这是因为数据是1991年的 @~@ OMG,不至于吧,一个银行存着几百亿现金的大公司连点数据都搞不到?Carlos评论说,MS快被Google逼疯了,有点意思。

微软在整个90年代都是IT业的霸主,IBM在以前更长的时间里是IT业的标兵,现在呢,只能说是Google,虽然它在哪个方面都不比微软大,但300美元的股价已经足以证明人们对它前景的看好。最让我看好的是,这家公司似乎有无穷的改变的能力,不但有想法,实施也快,如果自己没有,也能赶在别人前面进行收购。也许有人问,这个Google Maps,怎么赚钱哪?这还真不用担心,地图是数字世界跟现实世界联系的最佳手段之一,用它赚钱方法实在太多了。

也已经有人把这个成就归因于Google的文化,比如工程师待遇最好,地位最高,工作自由,一个想法有人支持就可以去做。这应该是对的。但更根本的思路,在于Google已经走上了一条新的企业发展道路。

互联网普及之前,机构与大众之间的联系是很简单的,既不充分,也是单向的,虽然有许多的市场研究公司存在,但据说2/3的市场研究报告都是扯淡,公司想要了解大众的真实想法是很难的。但互联网提供了这个机会,微软就可以在几天之内了解到自己用1991年地图可能是个错误。而以搜索为主业的Google能了解到什么地步?我猜想的是,Google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世界图景的把握,不但了解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分人普通的想法,而且很明白这些人对Google任何一个产品的反映。更可以大胆猜想,Google也许根本不需要市场研究,只用研究它自己的访问Log就可以了。甚至于应该有一些人,他们就整天研究Google的搜索使用情况,一方面可以改进搜索引擎,另一方面就是很好的社会研究报告。也许搞地图的小组就通过Google Alert来了解对这个产品的反馈。(除了Gmail中文主页的乱码没人管之外)

这让Google有一种先天的对市场的把握,不光是CEO们在把握,就连普通工程师应该也有很好的把握。这是第一步。下面才谈得上Google的文化--他们很自由,行动很快。良好的市场感觉,加上快速的行动,基本上就是一个公司的理想境界了吧。

Google现在有多少个产品?这个页面上列出了27个,当然还有搜索,Gmail以及Orkut。有风光的,也有不怎么样的。但不怎么样已经不是问题,它可以很快地发现某项产品反应不好,不大,它就可以马上把它放到一边,再做下一个。并且,Beta版也已经被改造成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化了。或者说,我们一直在Beta。更传统的产品却不能这么做:不能想像微软会出售一种Windows Beta,除非Windows进化到可以像Gmail那样随时在背地里更新和添加新功能。

这么说,也许太理想化了?但越来越感觉到,Google确实是占据了互联网的制高点了。

07/27/05 00:01: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26/05

一个颇具新意的WEB论坛系统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名字叫做Vanila。作者声称只要最有益的,绝不要无聊的东西。果然,看上去很清爽,一幅最新Blog系统的样子。它分讨论、目录、搜索三个标签页,目录就是不同的子论坛,选定即进入这一目录,显示一连串的主题,主题下跟着谁发的,多少个评论等,左边还有切换目录的功能。确实不错,够简单方便。是不是拿来当Blog也可以呢?PHP+MySQL, GPL.

07/26/05 14:51:41,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Google kh的URL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据yaohua2000 (周-济-是/猪\)@水木社区文章整理。

标准的KH URL如下:

http://kh.google.com/kh?v=2&t=trstrq

其中V表示版本。T是地区。T的值只有qrst,长度从1到18,越长精度越高。q是左上,r是右上,s是右下,t是左下。第一位只能是t。长度为1,即t=t时,表示全球地图,256x256的JPG图片。第二位到第十八位可以是qrst之一,比如当t=tr时,就是全球地图的右上四分之一。这样就可以按四分法逐渐细化地图。注意最原始的图应该是360度,有的展开会没图的,会填黑色。

上述链接即北纬0-90度,东经90-180度部分。再如

http://kh.google.com/kh?v=2&t=trstrqqstsrqttsttq

这是最高分辨率时,即18位都加上,也即进行了17次四分之后的的卫星图片。

这个东西说有用也有,说没用也就没啥大用,如果能记得,倒可以在浏览器里自己找地方玩,或者也可以用于程序,但这应该不是Google正式支持的API,说不好哪天就改了。似乎还有人因为自己写程序取Google的地图被警告了,大家还是用Google官方公布的API吧。

07/26/05 09:55:47,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22/05

把电子邮件导入(备份)到Gmail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Gmail现在的容量号称是“无限+1”,也就是基本不用担心容量问题。这家公司赢利前景又是一片光明,一时没有出问题的可能。服务器的稳定性又绝非小公司所可比拟,所以这么大邮箱一定要用起来才对得起这家公司。

以前的老邮件经我两年前彻底整理一次,全部倒入了Mozilla-thunderbird,标准Mbox格式,总计已经超过600MB(附件不少)。Thunderbird的好处之一就是备份导入都极其简单,就是拷贝这些Mbox文件,就是从Win拷贝到Linux下面去也是一样使用。但这600多MB老是存着也不是很放心,更何况现在硬盘上实际上就有坏道呢。

所以就想把这些信全扔到Gmail里去,起码算是个备份。看了看Tb的Filter功能,动作里没这一项,不能重新发送到其他信箱(希望他们加一个)。Google之,就发现了Google answer这篇,其中指明了GMail Loader这个软件,是用Python写的(现在超级流行啊),Win/Lin/Mac平台均可使用。下载,解压,启动工作,还是很简单的。

SMTP服务器就用它自带的就可以,如果又是什么分国内国外的网估计得换换。Gmail的Smtp似乎要求用户验证。选中要重发到Gmail的信箱(收件箱就是Inbox文件,发件箱就是Sent,其他文件不必管,Win2k上目录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hunderbird\Profiles\default\hhxxxxx.slt\Mail\abc123.com,Linux不必说了吧),选择格式,支持Mbox和Maildir两种,微软系列的就不好办了,自己再Google吧,要不就只好选导入到Tb。

重发后可以指定是发到收件箱还是送件箱。这里我自己认为还是发到收件箱,包括从原信箱中发出的信也是,然后单独给它们设两位标签,一个叫abc123.inbox,一个叫abc123.sent。毕竟这里发出的信不是从Gmail发出的。

在启动之前,最好就给Gmail设好Filter,以便配合上述两个标签(可以当成文件夹来使)工作,让Gmail自动把重发的信打上标签。在这里GML的处理还是不错的,比如收件箱里的信,它的收件人还是原账号(user@abc123.com),把它填入Filter的条件即可。如果是重发收件箱的信,则发信人是原账号,以它为Filter的条件即可。发送之后,Gmail里面的日期是不对的,它只显示它接到的日期,但进入查看信件的界面之后看原信还可以看来原来的时间。

发送了一个有48MB的Mbox文件,一切正常。Tb里面可以自由设计收件箱的子文件夹,所以我就按每半年一个的原则,把Inbox给拆分了,看来得发上好一阵子了。

还有一个软件gExodus,它的0.2版可以直接打上标签,还可以暂停。经过试用,这个比上面那个更好用些,强烈推荐。其实这个似乎也是从上面那个发展起来的。

07/22/05 00:02: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21/05

超级人物凡尼佛·布什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凡尼佛·布什(Vannevar Bush),生于1890年,卒于1974年。先后在塔夫茨大学和MIT读书,在MIT获得博士学位,据称他共有6个不同学科的学位。他在30年代在MIT做教授,领导建造了老式的机械式计算机;然后他成为美国高等研究与计划署的领导(DARPA的前身,任何互联网的历史都会提到的地方),领导过原子弹研究计划(曼哈顿计划),NSF的成立有他的功劳。他还开创了风险投资这个行业,推动了美国军方同科技界的合作。说那时他是整个美国科技界的老板,一点不为过。据说他还是当时的罗斯福总统的好朋友,就不知道这是原因还是结果了。

在今天备受关注的互联网方面,他除了当过DARPA的老板之外,还因为发表过一篇巨牛的文章,成为众多先驱人物的偶像。

这个文章发表在1945年7月号的《大西洋月刊》上,名字叫As we may think,中文可以叫做“如我们所想”,意思就是要像我们思考问题那样来组织我们的知识。其中他提出一个想像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或者按的词义,叫做记忆倍增器,Memex。

Memex是这样一个系统,它可以用缩微胶片记录所有知识,加上干式照像可以即时记录;记录下来的胶片上面写有不少检索信息,用光电管可以进行快速的检索;浏览过程中可以做笔记;相关的内容可以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轨迹,点某一个轨迹就可以调出它所指向的那一张胶片。

很厉害吧,他所设想的几乎就是今天的互联网。所以,发明“超链接”的Ted Nelson,发明鼠标的Doug Englebart都是他的Fans。其实Doug Englebart自己甚至还在斯坦福做过一个相同思路的系统,叫做Augment(?),鼠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明的。

当然,直到今天,我们才刚刚有了Google,甚至还并不完美,也就是检索这个工作还做得并不好。即时记录的工作也还达不到这些前辈的要求,布什博士的记录是通过语音识别进行的,自动由机器转换成可打印的文字,记录在胶片上。今天我们不要再往胶片上记录,但语音识别的应用却仍旧非常不成熟,互联网上的信息主要还是要靠敲击键盘来输入的。而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是不容易建立,已经建立的也仍旧非常破碎,也许要等到语义网出现才能实现了。

那篇文章是布什博士写出来给他手下的科学家们指明二战后的工作方向的,很显然地,这个工作仍旧没有完成。在这Memex已经有60岁的时候,我们也来学习一下。

07/21/05 00:50: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14/05

换成了xorg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用debian就是方便,一行命令就搞定了,X没有出什么问题,非常顺利,重启之后也感觉不到什么不同,似乎X略快一点?或者只是心理感觉?

想试一下阴影效果,不过xcompmgr的包还没有进sid,就算了吧。

Ctrl+Alt+Fn切换到1-6控制台似乎不工作了,不懂。

07/14/05 23:54:1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08/05

密码问题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密码问题既是技术问题,还是习惯问题,还跟CPU的计算能力一样,是个政治问题。美国人一向把这个东西当成军事设备,限制出口,比如限制多少位以上的加密技术不能出口等。奇怪的是他们的法规,书可以出口,因为书不是军火,但拷贝在软盘里的代码就不行,因为这个东西“很容易就能编译成武器”。

在上一篇提到的Philip R. Zimmermann当年就有这个问题,PGP的软件不能出口,但他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MIT出版社把这个源代码给出了一本书,书上全用等宽字体,页码放在注释里,共933页(并不是传说中的7大本),然后出口到了欧洲,就有人接应,扫描了之后OCR,很容易就恢复了全部源代码。这样他就既不违反规定,又输出了源代码。

在90年代后半期,技术发展很快,美国商务部也对他们的出口管理规定EAR做了调整,大体是分开源软件,社区软件和商业软件,每种规定都不同。但对开源软件,似乎放得比较开,允许随意出口,也不必管对方是谁,只要不是特意向美国的禁运目标(CU/IR/IQ/LY/KP/SY/SD/AF,随着美国占领的地方不同应该会有变化)出口就成。所以后来Debian就先把加密部分,今年又把Non-US目录(专放违禁的软件,包括加密软件,美国服务器上没有)里的软件都合并到了主目录。

咱们这里有个《商用密码管理规定》,虽然称为商用,但其定义里并不限于商业应用。规定也很吓人:“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只能使用经国家密码管理机构认可的商用密码产品,不得使用自行研制的或者境外生产的密码产品。”,也就是说,用GPG/PGP毫无疑问都是违法行为。

07/08/05 17:31:39,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07/05

安全的电子邮件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去听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组织的讲座,讲电子邮件安全,主讲人是北大Linux协会的周模,刚注销了学生证。

主要讲了一些加密的基本知识,然后演示了thunderbird+enigmail的使用。了解到签名就是对原文的摘要进行加密,而如果有大批文本要即时加密,其实是用的对称算法,只不过用非对称算法进行密钥的分发。以我一知半解的业余水平,就算是长了知识了。

又讲到略有耳闻的当年PGP代码偷渡事件,印了7大本书之类的,钻法律的空子。还讲到现在这个控制密码技术出口的规定似乎已经解除了,所以现在也无所谓了。联想到Debian的non-us大类取消,是不是有这个关系?

还有整出PGP的牛人,phil zimmermann,他说,如果隐私权是非法的话,就只有罪犯才能有隐私了。

不过对这个邮件加密还是有点郁闷,最麻烦的是,用这个的人极少,不管是签名还是加密,没有别人的公钥,别人也不关心你的公钥,这东西就没有用。大家似乎也不在乎这个邮件安全。其次是一个好的稳定的可以用客户端来收的邮件账号似乎也比较难得,Gmail是支持POPs的,但用惯了它的WEB,有点放不下了。其他的就没有很好的POP,或者也不想再去多找一个了。不过,这东西据说在某些团体内部应用非常广泛。

07/07/05 00:18: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05/05

Web 2.0?internet 1.0!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最近又近Blog界名人们在谈论Web 2.0,虽然又是个概念,但我也明白有时候概念也还是很重要的(咳,肯定不如做出来更重要)。看他们的意思,似乎就是加点API,打造一个自由的人人可参与的Web,又等于“社会性的互联网”,又等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很有点of the user, by the user, for the user的意思。

记得印象里面这个2.0似乎是讲API的,也就是大网站纷纷公开自己应用的API,像Google earth,然后谁都可以用这些API写几句把它的地图方便地用到自己站上,进而扩展到人人参与,人人贡献,然后人人享用的境地。

可这些思路实在是很老啦。

最早的互联网应用,有telnet/e-mail/ftp/gopher/mailinglist/news/irc这样一批。其中的Telnet,等于把整台机器(上面的一部分功能)都共享出来了,登录上去的人可以用主机功能,这比API可牛多了;基于telnet的BBS,就是标准的论坛性质,虽然是字符的。e-mail以及基于email的mailinglist就构建出一个社会性网络,并且考虑到那时邮件地址的宝贵程度,跟真实世界并无二致;尤其是其中的mailinglist,比论坛更方便。FTP和Gopher合作形成了现今的搜索服务。而IRC就是即时通讯的鼻祖啊。

那时就是一个参与、建设、共享的互联网,可以写软件,可以写文档,再不济上IRC或BBS回答问题也是贡献多多,认识网友也不会少,一切也都是交互的。尤其值得现在的网络学习的是,那时出于自己的喜好或机器或带宽的限制,字符应用是老大,简单是美德,程序之间能互相配合是必须。像Unix程序之间至今仍能完美配合,各自只干一件事,各网站公开出来API如果像这些程序这样就好极了。

那时发展出个口号,叫做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最后一个词并没有什么恶意。现在这个口号仍在某些领域极为流行。而当年的Geek成长起来并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或者在某此地方占据了领导位置之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像Google的服务,像Yahoo(不带.cn)的页面,感觉上非常简单,用起来又舒服,实在是有文化!

之所以要KISS,其实也是用户参与的必须,只有简单和舒服,才能不刺激任何人,才能让人方便地参与进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国内商业网站,则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所以它们一时半会还不能KISS,也完全不会进化到2.0。

所以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变化,窃以为要搞点文化的宣传,宣讲些全面的计算机、互联网形成过程中成长出来的文化,然后才可能收获一个简单有用的互联网。

07/05/05 00:01:00,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07/04/05

中科院自动化所自由软件协会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刚发现有这个组织,看他们组织得不错,应该些所方的支持吧,位置又不算远,准备以后去看看。

周三就有活动,讲邮件的加密,又有Thunderbird+Enigmail,有空一定要去。

07/04/05 17:11:25,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有关GB18030编码来由的传说

cathayan.org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保留此说明。谢绝商业转载。
from: lertsau@newsmth.net

简单说一下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吧,说错了欢迎大家指正。

1,GB2312是很老的东西了,早就发现不够用了。

2,94年(还是之前)国家推出了建议性标准gb18000(还是13000我忘了),这个标准其实就是utf-8标准(除了名字,完全一样),同时也建议微软公司采纳。--(据说是1993年,GB13000,应该是ISO10646)

3,微软借口说gb18000还不成熟,为了取得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自己搞了一套汉字标准,于是它就随着win95和office之类的流行起来了,国家看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只好把这套标准定为国标GBK标准。--(其实只是指导性标准,并非强制性,GB18030是强制性标准)

4,微软到了99年(前后吧),又说GBK已经落伍了,现在流行utf-8标准,准备全盘转换成utf-8,这些把有关部门惹怒了。NND,当年我们推utf-8你说不成熟,自己搞了一套,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了又自己说要推utf-8了,你丫微软分明就没把政府放在眼里。

5,于是政府怒了,强制推行gb18030标准(这个标准前面兼容GBK,其他码位兼容utf-8),算是过渡标准吧。要求微软强制执行,否则产品不得在大陆买。于是基本搞死了微软的WindowsMe,差点搞死了Office2000(据说发行前几个月,微软除了改字符编码就没干其他什么事情)--(确实,WinMe是我认为的最差的Windows版本,而office2k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后兼容性都差)

6,由于以上历史原因,现在就是GB2312,GBK,GB18030,UTF-8并存了。

7,如果不是万恶的微软,我们早就用上UTF-8了。

8,所以说微软和政府关系一直很僵,不是说着玩的,微软太目中无政府了。

9,以上是我从其他地方看来的,可能记得不是太真切了,说的不对请大家指正。

【按】这是在水母Linux版上的讨论所引发的。只有用Linux的普通用户才会关心编码问题,因为选择太多了,选哪个好确实是个问题。从长远看,应该选utf-8,可从一般使用角度来看,GBK足够也适合以前的文件现状,并且也可以同UTF-8编码的人交流,程序支持就是了。所以我目前还是用GBK。也许应该用Utf-8。香港政府倒是在推广ISO10646的,还有免费字体供应。

07/04/05 14:32:18,由 cathayan发表。 本文链接

我的E-Mail


Copy&Paste Exchange

访问CPeX Group

订阅Feed

订阅Feedburner
Feedsky订阅
本站订阅

请登录

导航

cathayan.org Web

最新贴

RIME 小狼毫/鼠须管的极点及五笔拼音配置
Software that rocks or sucks less
一棵热带的树换新叶的过程
几个有用的Vim招术
论语七 述而
Nomacs 图像浏览器
Windows 文件校验
Windows 10 文件批量命名简单方法
Windows 10 文件删除高级操作
本站也算是有响应式设计了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Powered by Nucleus CMS

版权声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Blog on 27th floor by Cathayan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License.
Powered by Nucleus CMS v3.71. Best view with Mozilla browsers.